融入國家天文行星科研體系
提升澳門太空科學國際地位
為配合國家空間科學及航天科技發展,澳門科技大學於二〇〇五年在時任校長許敖敖教授的帶領下開始參與“嫦娥探月工程”數據分析和研究工作,澳門科技基金亦由此開始策略性地持續支持太空科研項目。
經過多年的積累,澳門科技大學的太空科研體系不斷完善。二○一一年成立太空科學研究所;二○一四年經中國科學院批准與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重點實驗室建立“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實驗室-夥伴實驗室”;二○一八年經國家科技部批准設立“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這是我國在天文科學領域首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成功推動澳門融入國家科研體系,現已成為在國內與國際上有一定知名度的行星科學研究機構,不單為國家的航天事業作出了澳門的貢獻,也大大提升了澳門在相關領域的國際學術地位。
實驗室主要研究太陽系天體的內部、地貌地質、表面環境、大氣、磁層與空間環境,並且按國家目標,集中研究月球、火星、小行星以及巨行星。實驗室得到科技基金的長期支持,積極爭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以及國家航天局科研項目資助,深度參與了國家月球與深空探測計劃,特別是利用嫦娥四號的數據進行相關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實驗室深度參與“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對“天問一號”著陸區的大氣及塵埃環境條件進行分析,並提議著陸器的最優著陸時間,為著陸器成功降落提供科學支撐。隨後研究團隊發表“天問一號”能量粒子分析儀首個科學成果,被選為天問一號代表性研究成果之一,被美國天文學會選為亮點論文進行報道,受到國內外學術界廣泛關注。
五月廿一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採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顆內地與澳門合作研制的“澳科一號”衛星。該衛星作為國際首顆低緯度地磁場與空間環境的科學探測衛星,屬我國地球磁場探測精度最高的衛星,將顯著提高我國空間磁測技術水平。作為澳門方的實驗室主導了該衛星的研發工作,主要提出項目科學目標及技術參數。該衛星將對地球磁場作高精度測量、對地球磁場起源與內部結構的研究奠定關鍵基礎,圍繞衛星數據的研究成果將在國民經濟領域起到重要作用,將有助於進一步強化澳門在行星科學領域的國際學術地位。
此外,實驗室的眾多研究成果已獲Science及Nature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刊登,同時也搭建起國際化的研究團隊,備受國際關注。
與“天問一號”磁場探測首席科學家合作,研究火星磁場及內部結構,研究火星磁場及內部結構是認識火星過去與現在狀態的重要科學問題,與火星內部演化過程密切相關。火星被認為可能曾擁有與地球類似的液態外核與固態內核,因此對火星內部圈層的探測與研究為理解太陽系和地球等其他類地行星的形成與未來演化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
在科技基金的支持下,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可可教授與David Gubbins教授聯合了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磁場探測項目研究人員,利用“天問一號”磁場探測資料,對火星內部圈層進行了深入的系統性研究,獲得了等一系列成果,已在國際高水準期刊上發表文章六篇。這些成果很好地支持了國家“天問一號”項目,為未來的火星項目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