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飛鴻 林世榮 朱愚齋
令狐昭
如果說鄧羽公的《至善禪師三遊南越記》代表着香港武俠小說的源頭,我是山人的南少林傳奇則象徵了粵港派技擊小說的巔峰。可是南少林傳奇所彰顯的民族大義,更像是一個延伸的、間接的、想像的概念,被再現和被鞏固的少林英雄形象,逐漸變成既近又遠、既真實又虛幻的符號。相比之下,黃飛鴻傳奇則表現出返璞歸真的一面,其主要人物的市井草莽形象較貼近現實,恰似作者的直接經驗。
其中黃飛鴻的徒孫朱愚齋曾耳聞目睹洪拳宗師的行誼和武藝,下筆成文,並在一九三〇年代前期連載和出版《粵派大師黃飛鴻別傳》,藉以弘揚國術、增強國體,自序開宗明義:“我國武術,有精微獨絕者。其為用,於民族強弱,關係至深。”此書為較早的黃飛鴻傳奇故事集,也是黃飛鴻題材小說及電影的主要藍本,更被後世視為廣派武俠小說濫觴;內容難免帶有想像成份,武術部分則以寫實見稱。例如黃飛鴻賣藝時介紹五郎八卦槍法可謂頭頭是道,首部黃飛鴻電影便有類似情節。
早在一九三一年,即鄧羽公為少林英豪改寫命運的同一年,朱愚齋於香港《工商晚報》連載了《廣東近世四大俠軼事》,其序言指出:“吾粵武術界中,以武俠名於時者實眾。第以厄於當時士大夫之輕視,故多不傳。此中豪傑,泰半湮沒,殊足哀也。”正因如此,朱愚齋開始為嶺南諸位武術家立傳,望其武功不至失傳。文中所謂四大俠,乃黃澄可、爛頭何、唐家六和林世榮;當中以林世榮的篇幅最多,就連《粵派拳師黃飛鴻別傳》裡林世榮及其門人的故事佔比也不少。
林世榮曾於香港招生授徒,著名弟子除了朱愚齋,還有黃飛鴻電影中飾演林世榮的劉湛。其實黃飛鴻的故事能在香港流佈散播,是林世榮及其門人推動的。他們利用近代社會的潮流作為營銷手法,深諳現代印刷術對於傳播其拳術有莫大幫助,先後刊行了《虎鶴雙形》、《工字伏虎拳》和《鐵線拳》三部拳譜,後來皆成了洪拳的重要文獻。一九四〇年代末,黃飛鴻小說始受香港電影界關注,加上黃飛鴻和林世榮一脈在香港開枝散葉,弟子多數想為黃飛鴻樹碑立傳。在胡鵬和“曲王”吳一嘯等影人的積極推動下,黃飛鴻電影在一九四九年問世,據說朱愚齋亦參與了劇本改編及武術指導等工作。
朱愚齋既是傳奇口述故事的記錄者,亦是富創造性的通俗文學作者,他還著有《粵派拳師陸阿采別傳》、《嶺南奇俠傳》、《少林英烈傳》等書。《粵派拳師陸阿采別傳》接近鄧羽公那種虛實交融的南派系統,而《粵派大師黃飛鴻別傳》和《嶺南奇俠傳》就真實地展現黃飛鴻的市井江湖味道以及他與弟子的軼事。胡鵬執導的黃飛鴻電影,創作成份居多,但這兩本著作仍不時被拿來使用①。
大體而言,朱愚齋跟鄧羽公、崆峒、我是山人、念佛山人、萃文樓主、禪山人等戰時或戰後南下香港的廣派文人,作為嶺南武術文化傳入香港的見證,也孕育了香港流行文化中的武打技擊傳統。與此同時,黃飛鴻電影能在戰後深入民心,數十年來影響着香港流行文化的發展軌跡,朱愚齋功不可沒。然而黃飛鴻由南派武師一員,到現在幾乎成為中國武術的圖騰式人物,無疑是一代代黃氏門人、影人、媒體人共同努力的跨文化成果。
(粵藝武俠片的前世今生 · 四)
註釋:
① 胡鵬的黃飛鴻電影,皆標明為朱愚齋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