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助力深海考古
南海一千五百米深度的古代沉船是如何發現的?今後將如何在深海進行作業?這背後都有着怎樣的高科技?
經潛水器發現
事實上,從沉船發現伊始,就離不開高科技加持。據中新社報道,在二十一日的三亞發佈會現場,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科學部副主任陳傳緒介紹說,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分別是“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在去年第四百九十九和五百潛次發現的,下潛位置的選擇是基於前期無人潛水器聲學探測發現的海底異常點。採用無人潛水器大範圍掃測和載人潛水器水下查證相結合的技術路線,提高了水下探測的效率和發現的概率,除了這次發現的兩處重要沉船,近兩年也陸續在中國南海發現了多處文物聚集點和近現代沉船。
他說,針對兩處沉船的深海考古,將利用“探索一號”和“探索二號”科考船,搭載“深海勇士”號四千五百米級和“奮鬥者”號萬米載人潛水器,以及“獅子魚一號”ROV(遙控無人潛水器)等載人無人平台裝備,在沉船區開展多種探測、取樣和文物提取工作。
針對文物現場觀察和文物提取的特殊要求,將利用載人潛水器和ROV,配合使用研發的新型力反饋柔性機械手、潛載吹沙清理裝置等,對海底文物進行無損的保護性提取,對被沉積物覆蓋的關鍵文物進行水下清理方便考古學家進行原位觀測。同時搭載4K、8K攝像,對水下文物現場進行高清拍攝。
對於具有高技術門檻的深海考古,正是由於中國深海技術裝備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才使深海考古事業的發展具有了技術支撐,變得現實可行。
據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祝學華介紹,經過多年的研發積累,中國已初步具備深海考古所需的技術裝備和人才隊伍。在平台裝備方面,已具備譜系化、多功能的裝備集群,如“蛟龍”號和“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均具有較強的深海作業能力,實現了低成本高頻次常態化和業務化運維。在高精度的潛載探測設備方面,國產聲學載荷如測深側掃、成像聲納等已具備實際應用能力,光學、磁學探測技術也在不斷發展,這些技術的突破為中國開展深海考古提供了關鍵技術裝備支撐。
分三階段調查
作為此次深海考古隊領隊,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二級研究員宋建忠表示,將用一年左右時間,分三個階段實施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古代沉船遺址考古調查工作。第一階段將從五月二十日持續至六月上旬,使用載人潛水器搜索摸清沉船分佈範圍,對沉船遺址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資料採集和考古記錄工作,適量提取有代表性的文物標本,以及海底底質等科學檢測樣本;第二階段、第三階段計劃於今年八月至九月、明年三月至四月實施。考古調查工作結束之後,將科學評估沉船保存狀況和技術條件,研究提出下一步考古和遺址保護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