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外僱宣傳拒無牌醫療
菲律賓女子懷疑感染甲型流感後,仍光顧印尼女傭經營的無牌醫美服務,靜脈注射美白針,延至翌日不治。雖未知死因是否與注射美白針有關,但事件一再反映無牌經營醫美服務長期存在,不少外僱幫襯,顯然相關人群對風險和法律的意識均不足。
當局近年揭發多宗無牌行醫事件,如有失業越南家傭變身“美容師”、菲籍外僱接受同鄉施打美白針後引致感染菌血症、本地男子無牌經營按摩養生館多年、越南保安為同鄉看病輸液等,高風險無保障,更有顧客因此喪命。本澳外僱人口眾多,有人看準相關人群的需要,加上同鄉之間更易取得信任,遂以醫美和治療等服務賺錢。
任何醫療行為,小至用藥,以至肌肉注射、靜脈注射等介入治療,必須符合安全操作和程序,法律亦規定必須要持牌醫生或診療人員才可進行。加上場所環境、針藥來源和日常存放等未必規範,隨時出現操作不當、藥物過期、消毒不足含菌等風險。美白針含有多種化學成份,經由靜脈注入人體,一旦有過敏反應,可引發嚴重後果。無牌行醫者可能缺乏專業知識,一旦出事,難以及時妥處。接受有關非法服務,隨時“搵命博”。
從警方揭發個案可見,光顧無牌醫護、打美白針等,多見於外僱群體,反映外僱相關安全和法律意識不足,也可能與外僱生活圈子和文化有關。當局須多方位整治,保障外僱和居民的健康。如主動巡查有關場所,尤其留意門面貼出美容、就醫等服務較優惠的預約廣告。更要多關注網絡帖文,若發現可疑個案,應進一步調查。同時可設立非法購入醫療藥品舉報平台,與網購寄收點合作,若發現購買醫療藥品,應向當局上報,進而分析。
針對不少外僱輕易接受同鄉或其他東南亞籍僱員的“醫療”服務,可能與語言溝通障礙有關。當局宜更多從外僱日常生活着手,與民間及外籍僱傭團體合作,有效宣傳本澳法律,整合案例,介紹無牌行醫涉及刑事罪行,勸誡外僱不要接受有關服務,提升安全和守法意識。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