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巷
——始於誤會的浪漫
五一期間澳門遊人如鯽,歷史城區內一條條獨具特色的舊街老巷更是成為遊客爭相打卡的熱門。其中有一條被譽為澳門最浪漫的街道,那就是澳門新八景之一“愛巷傾情”所在的戀愛巷。
戀愛巷位於花王堂區南部,大三巴街與大三巴右街之間,全長約五十米,寬五至七米。該街道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便已開闢,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兩旁建築具有十九世紀末新古典主義風格,外牆為粉色或明黃,搭配綠色百葉窗,道路中間則以葡式碎石鋪成,更為這條迷人的巷弄增添幾分浪漫氣息。
這條小巷的得名源自一個美麗的誤會——戀愛巷於一九二五年由澳葡政府正式命名,葡文為Travessa da Paixão,葡文中的“Paixão”一詞除了有愛戀、迷戀等意思外,亦特指耶穌受難。由於此巷毗鄰大三巴牌坊(即曾經的聖保祿教堂,耶穌會在澳門活動的中心),天主教氛圍濃厚,故其命名之本意可能與耶穌受難有關。翻譯成中文時,才演變為“戀愛”這個浪漫的名字。值得注意的是,戀愛巷的東北端連接大三巴右街,其葡文街名為Rua Da Ressurreição,“Ressurreição”有耶穌復活之意。兩條街巷相鄰,既然其中一條叫做“復活街”,那麼另一條應譯為“戀愛巷”,還是“受難巷”,自然不言而喻。
澳門地名的中葡文語義差異現象本就是澳門多元文化特質的最佳例證,正是這一次次的“各說各話”和“將錯就錯”,才使得中西方文化在澳門這座小城以“和而不同”的方式共存下來。二〇一七年,文化局轄下的“戀愛 · 電影館”在戀愛巷九至十三號正式對外開放。這條曾作為著名電影《伊莎貝拉》取景地的浪漫小巷,亦變身為澳門藝文活動的一大中心。
澳門歷史教育學會 田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