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實不符空談而已
不記得在哪裏見過一首詩:“王母娘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塵。生下五男皆是賊,偷得仙桃奉母親。”詩共四句,第一句是“名”,第二句是“實”。第三句是“名”,第四句是“實”。既然把王母娘娘名之“不是人”,要說明她如何“不是人”,拿出證據來:她是“九天仙女”,這就是“實”,又說她生下五個兒子“都是賊”,蒙上賊之“名”,證據是“偷取仙桃”,這鐵的證據,就是“實”。譬諸法律,凡罪都必須有證據始能入罪,否則便是俗語說的“砌生豬肉”,罪是名,證是實。名副其實,事情才算完美。
《墨子 · 修身第二》:“君子戰雖有陳,而勇為本焉;喪雖有禮,而哀為本焉;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這段文字把名、實說得更清楚。君子戰雖有陳。“陳”者,陣也。戰爭擺開一個陣勢,如孔明的“八陣圖”就是陣,即所謂架勢、姿勢。徒有姿勢而無實際,等於一個只有軀殼沒有靈魂的木偶或泥菩薩。既有“陣”這名,必須有“勇”為本。“勇”就是實。如此類推,喪事設奠於靈堂,親友上香鞠躬,行禮如儀,只是“得個樣”,名也。但必須有“哀”才是“本”,亦即實也。我見過在一次喪禮上,有弔唁客藉死者身故之事,展開他自己的業務,在“坐夜”的過程中,大談人壽保險之好處,向弔唁客推銷保險。名為奔喪,實為“賣膏藥”,是名實不符。《墨子》又說:“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讀書人雖然有學問,但行為操守不當,則學問再好,反而遺害最大。所以林則徐說過,行為不檢,讀書無益。文章說:“是故置本不安,無務豐末,近者不親,無務求遠;親戚不附,無務求交,事無終始,無務多業,舉物而闇,無務博聞。”這是說:樹根不固,談甚麼枝繁葉茂;近的不親,如兄弟相爭,妯娌互妒,說甚麼廣交朋友都是空談。做事沒有首尾,則毋須談開展業務。舉一事尚未弄清,還能說甚麼廣博見聞?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