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海岸帶領域深度合作 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節點
澳門科技大學校長李行偉:澳門應高效引領中葡平台
3月28日,由澳門科技大學主辦,金沙中國協辦,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基金資助,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經濟及科技發展局,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國際水利與環境工程學會和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支持的首屆「海岸帶環境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國際交流論壇」於澳門威尼斯人西西里宴會廳順利開幕。論壇期間,展開一系列的主題演講、會議以及實地考察。
澳門作為中葡平台,應當扮演什麼角色?澳門科技大學副校監兼校長、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香港工程師學會名譽資深會員、國際水利與環境工程學會(IAHR)主席、世界知名環境水力學學者李行偉講座教授給出了答案。
「澳門特別行政區儘管只有33.3平方公里的土地,超過67萬人口,但其在歷史上,曾是東西方文明交流的起點與貿易中心。所以,澳門作為中葡平台,應當扮演的角色是高效引領的、不可或缺的中國-葡語國家之間的交流合作樞紐。」
李行偉認為,中國和葡語系國家都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具有開展藍色經濟合作的機遇,澳門作為中葡平台,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節點,未來在以下幾個方面可以推動中國與葡語系國家之間關於海岸帶領域的深度合作,包括海岸帶生態環境智能化監測技術、海岸帶生態環境保護、氣候變化應對、城市水災防治、綠色能源以及創新創業。
李行偉解釋說:「海岸帶是世界上社會經濟發展最快和生態環境問題突出的地帶,在粵港澳大灣區也是如此。」值得一提的是,澳門科技大學的澳門海岸帶生態環境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是國家級監測平台。這個平台旨在建成「智能化、信息化,原位自動化、天地海一體化」的海岸帶立體觀測和科學實驗野外研究平台,依託這個平台和過去的工作基礎,建立了用於水生態與富營養化觀測的自動流式細胞成像儀(IFCB, Imaging FlowCytobot)、基於智能手機的藻類物種識別系統、即時水質監測儀、波浪浮標,大氣品質監測儀,顆粒物和臭氧雷射雷達等等。依託澳門科技大學的水利部數字孿生流域重點實驗室,開展了海岸帶風暴潮及水浸災害智能化動態分析技術與防控途徑研究工作。
對於澳門居民所關心的「澳門應如何處理汛期水浸災害」問題,李行偉校長亦給出了專業意見:首先是引進先進技術,對澳門水浸災害進行智能化監測和動態分析;其次是加強水浸災害防治途徑研究,比如非結構措施:紅樹林、濕地、近海水庫等;結構措施:排水系統、擋潮墻等;再次定期構建澳門汛期水浸災害的系統防控方案;最後開展大灣區長期高精度實地觀測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