賭書消得潑茶香
“賭書潑茶”的典故出自李清照的《〈金石錄〉後序》。從小博聞強記的她常與丈夫趙明誠打賭比賽。二人相賽,以飲茶次序為賭注,一人出題,另一人答此句在哪本書哪一卷的哪一行。得勝者先飲,但常常因為太過高興,反把茶水潑灑一身。宋代經濟空前繁榮,百姓生活富足。在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汴京茶肆隨處可見,從達官貴人到販夫走卒,均有喝茶品茗的嗜好,體現的是宋代文化雅俗共賞、雅俗共融的特徵。
陳寅恪先生視宋代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巔峰時代,他認為“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如果說唐文化是“古典文化的巔峰”,宋文化則是“近代文化的濫觴”,兼具延續性和開創性的宋代,是一個走向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時代,是由士人和民眾共同創造,屬於全民的巔峰時代。
本書邀請了包括北京大學歷史學系鄧小南教授、哲學系楊立華教授等十位專家學者,以中國古代政治史、中國哲學史、中國思想史、中國文學史、書畫史等領域的專業知識為依託,從宋朝的立國形勢、宋明理學、宋朝書法、宋朝繪畫、宋詞、宋瓷、名物、茶事、雅集、名畫十個側面着筆,以“大宋風雅”的精神內核為線索,帶領讀者穿越古今,走進宋人的精神世界,是一部在專業學術科普化上做得十分出色的作品。
在行文之初,鄧小南教授便以“生於憂患,長於憂患”八個字來概括宋朝的時代背景。趙宋在成立以來,就始終面臨着非常嚴峻的外部壓力,北方一直有契丹、黨項、女真、蒙古等民族政權與之長期抗衡。同時重文輕武、強幹弱枝的軍事政策,造成宋朝在對外較量中積弱不振的局面。天時地利亦不利於宋朝,此時黃河流域氣候變冷,農業減產造成財政損失與民生問題,並促使北方遊牧民族南遷;前代農業開墾造成的水土流失,加上氣候變暖造成的降水增多,使宋代的黃河流域水災頻發。宋代就是生於這樣一個憂患的環境當中,並逐漸成長起來。
楊立華教授以范仲淹的“憂”、程顥的“仁”和張載的“感”來概括宋朝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和精神。他們深刻地意識到,以佛、老為代表的虛無主義實為空中樓閣,既無法指向真正的解脫,又無法為現實提供切實可行的道路指導。北宋五子和朱子理學適時填補了當時社會思想上存在的空缺,為儒家生活方式奠定了堅實的哲學基礎。
在文化風氣上,宋代出現了雅俗兼備、返璞歸真的趨勢。以黃山谷為代表的宋詩奇崛峭拔、清麗雋永,盡顯文人風骨;以柳三變為代表的宋詞則通俗細膩、長於吟詠,描繪市井生活。宋代書法講究抒情的功能,“尚意”和“輕法”的要求為書法提供了不落窠臼的全新審美理想。在“書畫同源”理念的指導下,宋畫較描繪物象外更注重作者性情和文氣的表達。
在生活態度方面,宋代文人展現出從俗浮沉、與時俯仰的獨特步調。宋朝瓷器集中體現了宋朝的極簡主義美學,造型簡練、釉色瑩潤、胎骨比例極佳。
宋人將藝術追求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飲酒、烹茶、焚香、插花、雅集既是日常生活的剪影,也是宋朝文人生活志趣、文化修養與精神追求的體現。
歷史的煙塵撲面而來,“大宋風雅”中蘊藏着的生活情趣、審美風尚和精神品格卻從未被湮沒。且讓我們跟隨本書作者的腳步,走近宋朝,走近那一段段傳奇故事。
梁健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