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銷瓷與跨文化交流
近年景德鎮常舉辦一類專題展覽。展覽的名稱在“榮歸”、“歸來”、“遺珍”、“瓷典”之間更替,但具有共同的主題。二○二二年七月十七日,一座內容別致的外銷瓷博物館在景德鎮國際陶藝村開幕,更將這個視若尋常實質不凡的主題“外銷瓷”向世人隆重推出。
顧名思義,外銷瓷專指銷售國外的瓷器。然而,它絕非簡單的商品,而是具有豐厚文化內涵的載體。中華古國向以地大物博名世,優勢特產絲綢、茶葉、香料、陶瓷等暢銷全球。但前三類均為消耗性物資,隨着時間推移將逐漸消失;唯有瓷器能長久保存,堪稱永恆的全球化商品。
我國外銷瓷器的源頭可上溯到唐代,至中世紀晚期於歐洲大成氣候。意大利畫家喬凡尼 · 貝里尼一五一四年的油畫《諸神之宴》中,即出現三件青花瓷器。一件被男神置於頭頂,一件被女仙托在手中,另一件裝滿果品放在地面。這表明當時(明正德年間)中國瓷器已風靡歐洲上流社會,遠早於葡萄牙強租澳門開展海上貿易。
中國瓷器的優秀品質無與倫比:不透水,潔淨光滑,堅固耐用,且價格低於水晶銀器,故使歐人沉迷,販賣瓷器也成為致富之道。十七世紀初英國與荷蘭相繼成立東印度公司,後者八十年間從中國進口一千二百萬件瓷器,前者則於十八世紀初把近三千萬件瓷器運回歐洲。有一個佐證瓷器價值的有趣故事:薩克森選帝侯奧古斯特二世同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做過一筆交易,以六百名波蘭龍騎兵換得一百五十一件中國瓷瓶。這些瓷瓶也因此得名“龍騎兵瓶”。
西方在使用中國瓷器的過程中逐漸產生為我所用的要求。十八世紀二十年代末開始,越來越多外商提供訂單要求中方照樣生產,外銷瓷從此進入定銷階段。後來還要求將皇室、貴族或大公司的標誌植入瓷器,遂出現紋章瓷。十八世紀六十年代後,歐商在廣州購入景德鎮瓷器白胎,僱用藝人以西洋畫風在瓷胎上繪畫,再燒製運回歐洲。此類瓷器被稱為“廣彩”。廣彩將中西方花鳥人物及繪畫技法相結合,體現了混搭的美學效果。
外銷瓷的影響竟至深入生活方式。十六世紀前歐人多用木、陶或錫製餐具,且不成套,欠正規。隨着中國精緻的成套餐具推廣普及,餐飲的儀式感和美感大大增強,上流社會樂以飲茶聚餐為社交活動,有效地改變了用餐方式和餐桌景觀,被稱為歐洲的飲食革命。
文化的影響從來都是雙向的。中華瓷器外銷過程中也吸納了不少異域元素。廣彩、紋章瓷,以及源自琺瑯彩的粉彩瓷、鑲嵌貴金屬的巴洛克風格宮廷瓷器等都是例證。
萬勿小視了外銷瓷,它既是跨文化交流的載體,又是文化融合的成果。瓷器所到,即中國文化之所及;外銷瓷漸臻完善,乃異質文化之薈萃集成。
李嘉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