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影像的社會意義及人文氣息
——《2022澳門當代電影及錄像展》澳門製造 X 澳門影評人
我們所處的社會世界對個人的影響是隨處可見的。社會結構直接影響家庭關係,而家庭面貌最能反映社會結構。《日安》是李卓媚繼《棉花》後,再次把鏡頭聚焦到至親身上的紀錄片。“莊荷”母親與“導演”女兒透過數位攝錄機“溝通”,共同改變處境;二人各持一機拍攝對方,藉此釋放出言語以外更深刻的情感。李卓媚擅於捕捉家庭倫理的私密感情,令人思考紀錄片這個藝術媒介,能否成為創作者、片中人甚至廣大觀眾修補家庭關係的橋樑。
世代隔閡,無疑是賭博業光環下的陰暗面。扭曲異化的社會結構和冷漠疏離的倫常關係,既諷刺又引人共鳴。無論如何,在個人與社會的互動歷程中,人們對何謂社會現實的理解往往是一種主觀的建構。何煒彤編導的《陪你看日出》便是社會現實的殘影,細膩的演繹技巧和影像處理不但反映了疫情高峰期的民眾感受,更凸顯出人口老齡化、長期病患和醫療照護等普世問題。罹患失智症與躁鬱症的長者所代表的弱勢社群,親情和自由盡失,換來了符合形式主義的“關懷”。
何煒彤作品改編自真人真事,王若帆則從希臘神話中得到不可思議的靈感——宙斯之子坦塔羅斯藐視眾神權威,被宙斯打入冥界。不像《陪你看日出》般時空明確,《坦塔羅斯》的架空感異常強烈,共通點是主人公無端受困於封閉、孤獨、壓抑的空間。經歷偏執、反智的越獄構想,人會否好好思考“犯錯”與“希望”的價值?至於《劫後重生》式逃生意志和《2001太空漫遊》式古典配樂,如何讓人在被囚禁與被治療的夾縫中重拾身心的主體性?
在規訓與懲罰的當代域境下,牢獄已非完美的技術權力,取而代之的是社會秩序的重建。跟《坦塔羅斯》一樣,動畫《躲貓貓》也是個彰顯現代性和危機感的寓言。曾參與動畫及遊戲製作的呂穎懿,運用簡約的構圖、非黑即白的世界、電玩遊戲般的你追我躲,來呈現我們司空見慣的文明衝突——幽靈住在荒山野嶺的鬼屋中,寧靜的生活被不速之客所破壞。主體與他者相遇,涉及雙方的抉擇和轉變,所謂理性、和諧、包容的表象,都是“互為主體性”的濫觴?
身處失序、碰撞、融合、轉化、重構的漫長旅程,人們該怎樣守住最後防線?《後院》和《船 · 承》皆強調保育工作,前者珍視終極淨土,後者擁抱流逝歲月。周建君走訪路環島上的“邊緣”人物,用鏡頭留住初衷,以字幕表達思想,結語意味深長:“後院、後花園,也許都是指同一樣東西;但再想想,又好像不是那回事。”從《外婆 · 奶奶》的家人,到《拳舍》的別人,再到《後院》的澳人,可見導演愈益擴大的作品規模和愈發濃郁的人文氣息,始終離不開身份的追尋。
身份與空間,象徵了我們的靈魂和底蘊;技術與文明,標誌着我們的時代和未來。造船業是澳門古代四大工業之一,曾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拍攝紀錄片的盧潤天,關注本土行業的興衰存亡,並從資深造船工人口中取得珍貴史料。然而《船 · 承》不是以學者的態度探究歷史,而是透過傳統的觀察,引起深層的反思。影片所揭示的技術與文化傳承難關,跟近年《風雨守衣箱》和《拳館》等澳門劇場所闡發的沉重命題不謀而合。
總的來說,六部澳門電影從不同角度探討了人與社會、個體與他人如何互為影響。唯有對人性動機、人的社會性本質、當下的社會情境,乃至更宏觀的歷史文化脈絡,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方能將涉及認知性和社會性的交互作用,理出一些頭緒來,這正是“澳門製造”饒富意義的所在。我們不妨藉由本地電影人的微世界心理運作,理解更為複雜的社會人文現象,例如移民政策與移民行為、人口的量變與身份認同的質變、種族偏見的形成與延續等。
令狐昭
2022澳門當代電影及錄像展
日期:三月十七日至二十六日
場地:東方基金會放映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