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早期的供水故事(五)
破解缺水困局
今天,我們隨時打開水喉都能享用自來水,所以不少人對“制水”(限制供水)一詞相當陌生。一九五五年,澳門經歷第一次“制水”,隨後十多年,由於廣東持續旱災,澳門亦屢次“制水”,累計停水日數多達數百天。
最嚴重的時候,不僅大水塘乾涸,澳門自來水公司甚至半年間沒有淡水供應。全澳的供水喉管只能改供海水,避免失火時沒有水可用。自來水公司則每天僱水車運載淡水至各區,向住戶有限度售賣食水。
居民只能再次依靠山泉和水井,甚或重開被封閉的水井取水。雖然部分水井因海水滲透,不能飲用,但仍可讓民眾作洗滌之用。同時,每天均有船艇從珠海銀坑運水供澳,但當時澳門已逾十五萬人口,船艇的載水量都只是“杯水車薪”。
一九五九年,一眾愛國華商致函至廣東省政府,希望內地幫助澳門解決缺水問題,並更得到中央的迅速回應,由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修建銀坑、竹仙洞水庫和供水管道等設施。一九六〇年,正式向澳門供應原水,日後中央甚至曾調動千里外的淡水,多次緩解澳門食水短缺的情況。
同時,促使自來水公司開始改革,並在一九六八年改組,全為華人所有。及後,隨着澳門用水量大增、供水設備老化以及食水處理技術落後,自來水公司於八十年代初出現虧損和負債。
一九八五年,自來水公司再次改組,由法國的蘇伊士集團與香港周大福有限公司組成的合資公司共同持有,並與政府簽訂為期二十五年的專營合約。
自來水公司改組後,不但持續提升淨化和供水設施,更與廣東省政府敲定以水質優良、水量充沛、污染度低的西江磨刀門水道作為水源,逐步根治澳門飲用水源短缺問題。
澳門歷史教育學會 何其庭
培道中學 高三 陳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