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12版:視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東方影社”張釗瀛的澳門劇場
在一件藝術品背後
裴樾岑蔭森
塗鴉藝術的賞味期限
蔡樹榮作品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3月14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東方影社”張釗瀛的澳門劇場

策展人:袁雪純 吳方洲


現場裝置藝術作品一


現場裝置藝術作品二


現場裝置 藝術作品三


現場裝置藝術作品四

    “東方影社”張釗瀛的澳門劇場

    ——2+0/1+1 藝術家駐場創作計劃

    “東方影社”、“東方戲法”是近幾年來張釗瀛的劇場實驗,他使用繪畫、裝置、影像等綜合的創作方式來營造他近幾年的“處境”。張釗瀛是廣州人,在本澳攻讀博士,常來往於澳門、廣東、重慶、上海等地的他彷彿是一個“航海員”,在不斷發現新大陸,於是這次他使用了“航海”的概念來重造一個“文化劇場”。他利用諸多的複雜地方性元素對地緣及社會話題進行遊戲性的隱喻性表達。近期的作品得益於他在澳門科技大學讀書的收穫,異域的文化帶給他獨特的文化體驗,他曾坦言自己一直比較留心觀察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文化差異會給不同的人群建構出各自看待世界的角度。特別是從本土文脈出發反思人個體的生存狀態,如何積極成為當下事件中的參與者、製造者、解讀者。其作品在修辭與創作觀念上都出現了新的變化。在面對今天時代和歷史的時候,張釗瀛用自己的作品注解了凝視和懷疑。

    我們不難看到裏面有他收集回來東方的石雕龍頭,被改造的西方雕塑、馬戲團、遊樂場等一系列場域的組合,包括手工業絲網印刷機上的船隻。這讓我們想到早期利瑪竇與其他傳教士來到澳門後對這邊“新大陸”的好奇與發現,他是文化傳播的使者。澳門是中西文化交融的重要場域,張釗瀛正使用這種在地的肉身經驗去重構了一個“航海大發現”後的“展示癖”。這種挪用、拼貼常在他的繪畫作品中有所體驗,而最終像陷阱般的將觀眾拉到了一個“荒誕劇”當中。觀眾的經驗被打破,大家會迷戀他所創造的劇場。這讓我想起愛爾蘭現代主義劇作家塞繆爾 · 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張釗瀛一直強調“處境”,當大家都在期待結果時就如“戈多”般的虛無、迷離以及不知所措,因為最終他的作品是希望通過“物”去調動人的“集體意識”。

    這也是觀眾每次“閱讀”他的“劇場”都有新發現的原因。他的劇場重視場景,但這個場景多少有些類似於極少主義所推崇的“場域”。“場域”的形成,一個基本的目的,是希望吸引觀眾,甚至讓觀眾的觀看也成為作品意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事實上,這個“場域”還隱含着另一個目的。表面看,藝術家為自己的作品,以及為想像中的觀眾設計了一個觀看的場域。但是,一旦觀眾進入這個場域,就會發現,這個場域是藝術家設下的“陷阱”。對於觀看者來說,它們既熟悉又陌生;既希望融入其中,又會感到格格不入。於是,場域會彌散出一種獨特的氛圍,讓觀眾的審美期待徹底地落空。這也是“東方影社”在澳門在地的一次重要呈現。

    策展人:袁雪純   吳方洲

    “東方影社”張釗瀛的澳門劇場

    展期:三月九日至三月三十一日

    展場:市政牧場舊址(牛房)

    澳門美副將大馬路與罅些喇提督大馬路交界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