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金倡推動中醫藥產業發展
全國政協澳區委員昨日上午在駐地進行界別協商會議,圍繞“深化粵澳合作,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生活圈”主題,結合中央關於粵澳合作的政策要求,思考澳門如何發揮優勢,並提出建議。
會上,全國政協澳區委員陳明金就“深化粵澳合作,推動深合區大健康中醫藥產業發展”發表看法。陳明金表示,大健康中醫藥產業作為推動澳門經濟多元發展的四大類重點產業之一,國家和澳門社會都寄予厚望。二○一一年,“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作為落實《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的第一個項目落地啟動,至今十多年過去,對帶動澳門本地中醫藥產業發展,以及園區本身創造的經濟總量、科研成果非常有限。
缺支持進內地市場
去年十一月,深合區發佈《支持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建議》,推出一系列專項扶持措施,重點支持大健康產品的研發和生產,推動“澳門註冊+橫琴生產”國際化,鼓勵大健康產品“走出去”,卻並未提到如何支持企業進入大灣區和內地市場。他指出,一個產業的形成,產、供、銷環環相扣,缺一不可,需要政府、企業通力合作,打通每個環節中“卡脖子”的難題。
中藥材表兩地差異
陳明金舉例澳門適用的中藥材表(目錄)與內地有差異,有些原材料在澳門屬於“非藥”,但在內地就是中藥材,比如桑黃。而由這些原材料製成的產品,在澳門被認定為“非藥”,在內地就是“藥”,就算在“澳門註冊、橫琴生產”,也不能在橫琴流通,只能回到澳門銷售,更別說在大灣區和內地更大的市場。
他指出,深合區作為一個制度創新的高地,就是要利用粵澳兩地政策和制度的差異,大膽創新,形成有利於產業和企業發展的措施,吸引更多企業落戶,推動產業發展。在大健康產品方面,澳門正好可以利用澳門藥材表和內地有關目錄之間的差異,在澳門和深合區按照澳門相關的標準生產,產品率先在深合區上市流通,最後走向大灣區和全國。
事實上,二○二○年深圳率先實行“港澳藥械通”政策,讓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按規定使用已在港澳上市的藥品和醫療器械。現在,有關政策已經擴大到大灣區九市。希望有關經驗可以複製到“港澳大健康產品”上 ,早日明確“港澳大健康產品”進入內地市場的要求和細則,為澳門大健康中醫藥產業發展助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