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是枷鎖
三年疫情以來,澳門大部分時間是以指引形式,鼓勵居民佩戴口罩,雖然早已淪為一種形式,但至少現在能夠自行選擇,而不是硬性規定,或道德上的約束——出門不戴口罩就像沒穿衣服般赤裸,還會被路人投以責備的目光。
出門戴或不戴口罩,就如同喜歡戴甚麼款式一樣,是個人自由。現在我們在街上仍然看到有七、八成人繼續戴口罩,可能是出於保護身體的原因,戴着有種安心的感覺,或已成為生活習慣。既然養成習慣需要時間,想改掉習慣也非一時三刻就能做到。
放寬口罩指引後,我在上課時也鼓勵學生除下口罩,以真正面對面的方式交流。在我觀察看來,大部分學生願意除下,尤其是高年級的學生,有些還會主動要求脫下,可能與他們經歷過不戴口罩的日子有關。而對除下口罩較抗拒的大多是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可說是在疫情下長大的,從小戴着口罩出門、上學,就像校服一樣是必需品,也習慣了口罩帶來的安全感,不戴反而會覺得“怪怪的”。
上星期和同事討論,發現近來經轉介的兒童,有不少是因為缺乏經驗而導致的發展問題,大家均認同這幾年疫情對兒童的身心發展影響頗大。佩戴口罩使他們與人進行社交互動時受到限制,缺少解讀別人面部表情的經驗、對話時無法察看嘴型而影響語言發展,加上“居家”日常化,導致外在環境刺激不足,孩子可能因而顯得容易退縮、動作不靈巧或情緒起伏大。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每項能力的發展都是環環相扣,其中有很多經驗是需要透過外在環境積累起來。
我們經常提及“復常”,熱切盼望能夠早日回復如常的生活。放寬口罩措施是一個里程碑, 無論個人選擇如何,也要尊重他人的感受。
櫻 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