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家:不要太在乎諾貝爾獎
中國文學如何“走出去”是文學界的熱門話題之一。“走出去”難在哪裡?該如何破圈?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麥家說,我們不要太在乎諾貝爾文學獎。
人工智能改變教育
麥家表示,我最關注的內容是教育。教育是民族之本,也是我們民族走向未來的發動機。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普及,我認為教育將面臨非常大挑戰,即知識性、技能性的教育被弱化甚至面臨被淘汰的風險。面對這一情況,教育如何去迎接甚至擁抱改變,需要廣大專家學者去研究。
藉文學講中國故事
作為一名作家,我也關心中國文學“走出去”這一話題。中國要走向世界,離不開文學“走出去”。文學是了解一個國家最好的途徑。文學具有民間性,有潤物細無聲的內化作用,它是客觀的、立體的,充滿思想與情感,最易為外國讀者所接受。
尤其是今天,國外對中國的興趣在增加,許多外國人都想知道當代中國人是怎麼生活的、在想些甚麼。這就給中國文學走向世界提供了契機。所以,作為作家,我們要通過文學的方式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麥家表示,中國文學“走出去”最難的時期已經過去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走向世界,翻譯是橋樑。如何將文學作品翻譯成更容易為外國讀者理解、接受的文字,這在三十年前是個難題。但隨着中國崛起,全世界掀起“漢語熱”,一大批漢學家出現,這個難題迎刃而解。
當下中國文學“走出去”面臨的問題是進度不够,也就是“走出去”的速度和中國崛起的速度不匹配。雖然我們有着大量的文學作品被翻譯,在國外有了一定的影響力,但和“中國製造”相比,還是相形見絀,國外民眾的接受度也有待提高。
如何借助文學作品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我認為還是要注重方式。在文學創作領域,有“世界性寫作”這一說法,意思是文學創作在立足本土的同時,也要有世界眼光,如此才能走出本土,贏得世界範圍內的受眾。
但很多文學作品只關注主題,忽視了形式,就只能固步自封。民族的,不一定是世界的。就像攝像,放眼全世界,多機位是大勢所趨,單機位就沒有競爭力;推拉搖移是常用手段,若是固定機位,觀眾就不感興趣。
如何讓越來越多中國人出現在諾貝爾文學獎獎壇上?麥家稱,我們不要太在乎諾貝爾文學獎。中國作家很少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並不是說中國的文學作品不好。相反,我們能看到,近些年中國的文學作品豐富多彩,中國的優秀作家層出不窮。但任何獎項都會帶有感情甚至政治色彩,諾貝爾文學獎它是以西方的價值觀為評判標準的。
作家內心裝着讀者
對作家而言,寫作也不是為了得獎。內心裝着讀者,不斷挖掘真情實感,並用恰當的語句把它表達出來,展示人間的真情、真理,才是作家的擔當。
(北京八日電)
中新社記者 謝盼盼 童笑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