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共鞋連理》
澳門戲劇社此次演出的《共鞋連理》,改編自陳均潤的翻譯劇《女大不中留》,先後由鄧奕生及甘曉明(已故)移花接木,洋為中用的得意之作。若由本地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執導,再專業,演出恐怕也是難令我們那些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觀眾有“舊夢重溫”的感覺!
那時候,鞋匠的日薪是一元八角,巴士車票一角,雲吞麵三角一碗,報章每份一角;赴路環,氹仔得要搭渡海輪,坐輪船赴港需三小時,最便宜的船票票價低於十元(更曾一度乘客還有免費叉燒飯享用);打長途電話要到郵政局排隊輪候,市民安裝電話難,橫街窄巷都搭上非法的駁綫……那時候,高樓只有中央及國際酒店,博彩公司亦只有一家;此外,街上木頭車比貨車多,汽車、家用冰箱(雪櫃)都似是奢侈品……
令人依戀的是那些日不閉窗,夜不閉戶的寜靜生活環境,以及遠親不如近鄰、鄰里互助的民風……最後不得不提的是,由於長期受到葡萄牙人管治,澳門雖沒有種族歧視,但居民則分為葡人、土生葡人(混血兒)及華人等。限於篇幅,要多了解當年中、下階層居民如何維持生計,年輕人得要到澳門博物館走一趟了。
替年輕演員排演像《共鞋》這樣的“歷史”劇,相信在分析劇本及圍讀台詞前,導演是會就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作了充分解說。
回頭再說此次的《共鞋》,我覺得佈景,化妝,服裝,髮飾,音樂等設計上令人看得賞心悅目。除了之前說到的演出節奏處理上有可商榷之處外,有些瑣碎的地方還是被忽略了。譬喻說,當年沒有冰箱的人家,總有“紗櫃”(以紗網包圍的座檯小木箱,有通風、防蟲、防蟻作用,用來安放食物),如今此劇的紗櫃既放在不顯眼處,放進去的又竟是茶壺、茶杯!
周樹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