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醒十二個精神
廣府有“打醒十二個精神”這句話,我姑且說它是“廣府成語”。為甚麼說“十二個”,而不是“十三”、“十四”?假如形容其多,可以用“三”或“六”,有謂“三三不盡,六六無窮”。
再者:精神是個抽象名詞,摸不到,看不見的,而“個”是一個量詞,所以說“打醒十二個精神”這句“成語”不可理解,但廣府人聽起來,完全明白其真諦,其實我們不必拘泥於那“個”字,所謂“個”亦代表其“
量度”,多“個”則量度深;少“個”則“量度”淺而已。精神,指人的精氣,相對於形骸而言。漢 · 王符《潛夫論 · 卜列》:“夫人之所以為人者,非以此八尺之身也,乃以其有精神也。”當然,“精神”還有很多個註釋,茲不贅。
“十二”兩字可解作十分之二。《史記 · 高祖本紀》:“地方二千里,持戟百萬,縣隔千里之外,齊得十二焉。”這“十二”是指十中之二。“十二”另一個解釋,是形容數量多或程度深。南朝齊 · 王融《望成行》:“金城十二重,雲氣出表裏。”通常形容程度極深,以“十二分”比“十分”更強。魯迅《集外集 · 文藝與政治的歧途》:“我們看了,覺得十二分的不舒服,可是我們還得氣也不透地看下去。”諸如此類的“十二”屢見不鮮。
形容數目之多者,除了天文數字以億、兆計之外,常聽人說“十萬九千七”。在今天通貨膨脹,萬已是少數,早已不是“萬元戶”而喻富有的日子。其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連要飯的叫化子都有以億計的“家財”,則“十萬九千七”之數豈算多?惟是“食嘢食味道,睇戲睇全套”。話中的“十萬九”是個數目,這數目所指是甚麼實物?答案是“千七”。或曰“千七”都是數字,不過此“千七”不同於彼“千七”,這裏的“千七”並非數字,把兩字連接起來就是一個“毛”字,是輕於鴻毛的“毛”。那麼“十萬九千七”是“多”的反話,甚至是鄙語。這些“廣府成語”可謂博大精深。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