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創新 踏上新征程
自防疫放開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按下“加速鍵”。國家加大利澳便民政策,如澳車北上、駕照互認、內地六類人才可申辦往來港澳人才簽註等。日前又推出“橫琴金融三十條”,涵蓋民生金融、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現代金融業發展、促進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加強金融監管合作等方面。
種種措施接踵而來,加速粵港澳三地謀求合作發展機會,拉動三地經濟增長。政府搭台後,粵港澳三地商會也正當其時聚首一堂,圍繞探討高品質發展,合力讓大灣區建設踏上新台階。
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強調,“大灣區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建設的,國際上沒有先例。要大膽闖、大膽試,開出一條新路來。”
發展藍圖已明確規劃,但如何開拓、創新,就需三地緊密溝通,攜手整合優勢資源、企業創新和灣區青年人才高地建設等方面發展。
如人才認定評價標準、行業規則及產品檢測等三地存在差異,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尚有很大優化改善空間。倘能加快突破難點,融合將如虎添翼。
從澳門發展四大產業所需要的人才,除本地培育亦需引才支持,但各地同樣渴求高端人才,如何達至人才互動、促成人才合理配置,而非“互搶”,就需要雙方溝通磨合,實現共贏。
如三地對貨物檢測標準不同,企業要花費資源重複測檢,以滿足不同市場的要求。除浪費人力物力,更窒礙大灣區發展。倘能構建一個符合粵港澳三地認可的標準,讓產品只需一次檢測,取得證書,便可在灣區各城市流通,方便貨物流轉。又如三地數據方面,可探討構建安全規範的大灣區跨境數據流通機制,為發展國際數據中心奠定基礎。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這些都需要三地合力打破層層壁壘,在融合中尋求差異,讓粵港澳合作的前路越來越廣闊的同時,各區也存在特色發展。
春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