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早期的供水故事(二)
最早公共供水設施——松山供水系統
隨着人口急增,居住環境愈發擠迫,加上當時民眾衛生意識低下、瘟疫亦不時來襲,威脅澳門居民。據學者研究,在十九世紀,澳門曾出現約十次疫病爆發。有見及此,澳葡政府在十九世紀中葉着手研究改善澳門城市建設和環境衛生情況。至二十世紀初,逐步落實清洗街道和興建水庫的計劃。
一九一二年,澳門首個公共供水系統出現——東望洋蓄水池。它由早期的電燈公司利用電泵,從黎登別墅旁海灘抽取海水,並於市內鋪置管道,以作清洗街道及消防等用途。可惜,效果不太理想。其中,消防部門曾以一整月來評估蓄水池的供水能力,結果顯示它每天平均只能供水四個多小時,加上水池面積細小,即使僅作衛生與消防之用,仍不足以應付日常所需,慢慢它亦失去作用了,原來的鹹水管道亦變作輸送自來水。至一九四○年代以後,消防隊沖洗街道的景象亦絕跡了。
一九二四年,時任公共工程主管地厘古(Adriano Augusto Trigo)工程師在松山山腰,約海拔五十米高處,修建首個公共飲用水庫——松山水塘。此水塘配合大龍喉泉、二龍喉泉和靜泉,使松山一帶成為當時澳門水資源最豐富的地方。
雖然松山水塘較東望洋鹹水蓄水池為大,但面積亦不過數百平方公尺,且只依賴積聚山中雨澤,導致水塘的貯水量有限,只能有限度對鄰近住戶、政府機關和少數街喉提供自來水。因此,其後隨着澳葡政府把自來水判歸商人辦理,加上在新口岸的大水塘落成,使後來被稱作“鱷魚潭”的松山淡水庫被廢棄。
最終,澳門自來水公司在一九八○年代擴建整個松山供水系統,自此松山水塘密封頂蓋,逐漸變成今天的面貌,並至今仍為澳門的供水系統發揮作用。
澳門歷史教育學會 何其庭
培道中學 高三 陳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