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再爆美炸“北溪”猛料
【本報訊】據觀察者網十五日報道:在爆料“拜登總統下令炸毀北溪管道”後,美國資深調查記者西摩·赫什及“被炸背後的真相”正引發全球輿論關注。
行動最終推遲三月
據德國《柏林報》二月十五日報道,赫什近日接受該報採訪,再度爆料一些關鍵細節。他表示,美國方面為這次破壞行動準備了很久,然而在去年六月,安好炸藥後,即將下命令的最後一刻,白宮卻緊張起來,拜登說他不敢這麼做,於是方案改為遠程操控起爆,並推遲了三個月,最終安放的八枚裝置中只有六枚爆炸。
報道稱,這次採訪是由德國媒體人謝德勒與赫什以對談的方式進行,其中涉及到行動具體過程、參與方及其動機等問題。
赫什在之前的調查報告中稱,炸毀北溪管道是美國總統拜登的決定,該決定是拜登與其外交政策團隊——國安顧問沙利文、國務卿布林肯和副國務卿紐蘭,討論了長達九個月後作出的。炸毀北溪管道的想法最初由沙利文提出。最終敲定由中情局執行破壞行動。
改為遠程操控起爆
去年三月,中情局行動組成員飛赴挪威,與挪威情報部門和海軍討論實施破壞的具體地點。其間,美挪兩國經過商議,決定向丹麥和瑞典的高級官員通報近期將準備實施潛水行動,以免兩國海軍一線人員干擾行動。
赫什在採訪中說,美國在挪威協助下做了很多準備,包括在波羅的海一座島嶼附近訓練潛水員等。拜登政府準備利用當年六月北約的波羅的海演習的機會,在“北溪”管道上佈設高能C4炸藥。按原定計劃,爆炸裝置上裝有一個延時起爆器,爆炸將發生在佈設四十八小時後。
不過,赫什援引“直接消息人士”透露稱,當一切準備就緒,到了下達命令的最後一刻,白宮緊張了起來,總統拜登說他不敢這麼做,於是改變了注意,下達了新的指令。於是起爆裝置被改為遠程指令起爆。
這最終使得“北溪”管道被毀這件事推遲了三個月。
最終,拜登政府還是下決心炸毀了“北溪”管道。赫什認為,主要原因是西方在俄烏戰場上進展不順,寒冷的冬天即將到來,美國擔心德國會因為能源不足而解除對“北溪”管道的制裁。
長期泡水兩彈失效
赫什說,由於推遲了行動,美國也擔心爆炸裝置泡在水裡時間長就失效了。實際上,最後拜登下令遠程起爆,安放的八枚裝置中只有六枚爆炸,其他兩個可能就已經失效。
此外,赫什還透露,不少參與行動的美國情報人員認為拜登的計劃“是瘋狂的”。起初,他們以為這只是談判時的一件籌碼,並不會真的引爆。然而當“北溪”管道最終被炸後,他們(許多人都身居高位)感到非常憤怒,這也是他可以獲得如此多的內部消息的原因之一。
北京時間二月八日晚,美國資深調查記者、普利策獎得主赫什在個人網站發佈了一篇題為《美國是如何毀掉北溪管道的》的調查報道,將矛頭直指美國政府。
這篇報道發佈後立刻被被英國《泰晤士報》、路透社、法新社、俄新社等各國權威媒體轉述,引起廣泛熱議。與此同時,也有部分西方媒體開始質疑、批評這篇報道的準確性。
美媒為拜登“掩護”
西摩·赫什二月十三日接受網絡播客Radio War Nerd採訪時回應說,他不會聽從西方媒體公開信源的要求,他有責任保護自己的線人。他還表示,自己所報道的內容“並不難查”,他很震驚,包括《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CNN等媒體都成了拜登政府的“掩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