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肥不再是錯
專家過去就着“肥胖危機”的預測根本沒有成真,西方國家的壽命預期不跌反升。
近年,經過部分醫學專家的努力,愈來愈多人意識到體重和疾病之間的關係比想像中複雜,“肥胖危機”的報道也減少了。不過,針對肥胖人士的歧視問題一直沒有減少,年輕人面對的欺凌問題尤其嚴重。人們依然為自己的身體形象困擾,嚴重者甚至誘發“進食障礙”,未來需要有更多研究探討上述問題。學界也出現了“批判體重研究”的新興領域,研究各種體重的身體,包括極端纖瘦和健碩。
【摘自:〈身體自愛運動成風:肥胖研究成為新興學術領域?〉,BILLY TONG,CUP MEDIA,二○二三年一月十一日】
肥代表甚麼?
有人會認為是福氣,但更多人會覺得是不節制、不自愛的表現,認定肥人一定是懶於做運動、暴飲暴食,才落得一身肥膏。這現象不是新鮮事,因為自從二十世紀後期,醫學界就將肥胖看成是疾病的一種,需要以醫學手法加以糾正;加上大眾媒體、商家的持續渲染,令人人將“瘦”與“美”劃上等號。
但近年,情況似乎出現扭轉:不但公共領域的討論中出現了與肥胖相關的審美準則、肥人也開始擔任模特兒和影視作品中的要角,甚至在學術界中也出現了“肥胖研究”這一領域。對於這一改變,我認為除了是整個大環境過度宣揚瘦身、減肥之下的一種情緒反撲,更是網絡科技逐步普及,大家都掌有話語權,能夠向世界展示自己的一種成果——當越來越多與“標準”有異的例子出現,定能撼動“標準”的合法性。
果真如此,誰又能確保今天我們所相信的事,能一直不變?
穆 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