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傷痕下的身份探討
——談《回首爾後》
是法國籍,卻一身黃皮膚;是韓國人,卻不懂韓語。《回首爾後》從歷史事件出發,再探討身份,刻劃出一代人的無奈。
導演周戴維根據朋友經歷而寫成的劇本,敘述出生於韓國的女主角,年幼時因家庭貧窮被送到法國寄養家庭,長大後陰差陽錯後走到首爾,從而展開尋根之旅。返鄉尋根是恆久題材,以此為題的影片向來不少,本片好在不賣弄煽情,也非深奧嚴肅,並寫出女主角我行我素、開朗豪邁的一面。一開始主動與陌生人飲酒上床,表現出與東方人習慣的不同,埋藏着寂寞內心。
她原本打算去日本,後因天氣惡劣轉飛首爾,抵達後受到友人推動,不情願下尋找父母,過程中直接刻劃出從無尋根尋親的想法。即使後來尋得生父,但分開廿年,感情是否還在?即使有感情,身份是甚麼?影片對此用了語言、文化、感情三個層面去論證。
女主角不懂韓語,靠友人在身旁翻譯,即使與生父溝通亦然。但友人的翻譯,並非直譯,而是將女主角不客氣的說話譯成禮貌之言。場面表面平和,但道出女主角對生父的怨恨,不會好言相向。加上語言不通,形成兩代間鴻溝,難成一家人。
一幕飲酒戲,女主角詫異為自己倒酒是不禮貌,盡現東西方文化差異;一幕食飯戲,進一步襯托此主題;關鍵仍是感情的疏離,她將生父送來的芭蕾舞鞋丟在一旁,又一直沒有回覆電話,全部表現出怨恨。結尾她對遲遲不肯相見的生母,到最後也產生反感。由此反映下一代對上一代將其離棄充滿恨意,也因長年不見而難有感情,交織出血脈與感情的複雜關係。
女主角朴智敏演得冷酷冷艷,適合其漂泊內心與憤世嫉俗的性格。她由韓到法又回到韓國,有家等於無家,身份更難辨證。影片透過她的遭遇,直接寫出複雜的身份,深入親情的虛無,從而側寫歷史傷痕、親情的無奈。
lhaio@yahoo.com.hk
小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