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 篆
壬寅歲末,我閒居在家,靜極思動,打算久違地拾筆學書,一來靜心,二來鍛煉鍛煉生疏的筆力。臨帖當然要選帖,剛好手邊有朵雲軒藏吳昌碩先生臨《石鼓文》軸影印本,便想照虎畫貓,臨寫一篇《石鼓文》。
所謂臨帖,就是仔細觀察法帖,取其形體和氣魄,然後在紙上書寫出來。“臨”的金文形體就充分地體現了這個過程和做法,金文的“臨”由三個部件構成,“
臣”、“人”和三個符號並列組成的構件,從臣像人的眼睛向下注視,從人表示與人的行為有關,而三個符號並列組成的構件則是像眾物陳列的形態。無論是學篆,還是學其他書體,都必須有臨帖這個過程,取法前賢,方能結成己法。
中國古文字學家商承祚先生曾言:“書之類別凡五,曰篆、隸、楷、行、草,此五者,人人能習之,而未能人人精好也。”中國藝術着重氣韻,“氣韻生動”是南朝人謝赫所提出的繪畫“六法”之一,雖言繪畫,但道理與其他藝術作品相通,繪畫如是,書法亦如是。氣韻一詞,玄之又玄,大約就是一種精神狀態的高度凝練,領會自然物象的精粹,化為己用,然後自如地將這種內化的精神力量書寫出來,那麼書寫出來的作品,無論是書法、繪畫、雕塑,還是文學作品都會生動有趣。
寫書法有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的作用,寫篆書時要藏鋒,收放自如才能寫得圓潤雅正;要中鋒不偏,如人行走天地,挺胸而立,中正平和。要張弛有度,該舒展時要舒展,該緊湊時緊湊。要顧全大局,結字時中宮要穩正,要有重心,字與字之間要井然有序,自然地呼應。
靜心方能得意,得意方能忘形,跳出框架以外,寫出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如同《莊子》所言的得魚忘筌。而我目前僅僅能做到靜心一步,臨寫《石鼓文》期間筆力疲苶,屢屢結體不正,中宮顧此失彼,左傾右拒,上疏下促,遠遠未有氣韻生動的境界,遂在結尾款字處謹慎地寫下“壬寅歲末臨石鼓文愧也”。學書如做人,筆鋒內有大道理,不能一蹴而就,路還很長,永遠沒有終點,只能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誠不欺我。
甘遠來
訂正:周二“八方欄”譚任傑〈減字木蘭花〉一詞第二句末“歲月史”,應為“歲月更”之誤。特此訂正。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