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慶為何要舞獅?
逢年過節、神誕喜慶等,總會看見舞獅助慶。為何是舞獅子而非其他瑞獸?眾說紛紜,但最廣為人知就是民間流傳的“年獸”故事。
據說“年獸”每逢大年夜都會到處覓食蔬菜,雖不傷人畜,但令人不勝其擾,人們最終用竹篾紙料製作另一怪獸,待“年獸”出沒時舞動怪獸並敲鍋砸鐵,最終嚇得“年獸”逃之夭夭,自此當地太平盛世,五穀豐收。
驅邪鎮妖迎春接福
百姓認為這種“舞年”活動,有驅邪鎮妖、迎春接福之效,慢慢演變成春節敲鑼打鼓、舞獅拜年的習俗。
事實上,舞獅有南北之分。北獅重“形”,外形像真實的獅子;南獅重“意”,獅頭眼大、寬顴、有角,跟真實的獅子形象相去甚遠。隨着舞獅漸漸上升至藝術表演、體育競技,出現“南獅北舞”,即以南獅的外形,融入北獅的套路。
澳門的舞獅則以南獅為主,融合武術、舞蹈、音樂為一體,每頭獅子由兩人合作表演,配合鑼鼓做出各種形態動作。舞獅動作多以馬步為主,套路則有“採青”、“高台飲水”、“踩梅花樁”等,其中“採青”是舞獅的精髓,具戲劇性和故事性,可觀性極高。
列入非遺傳承國粹
舞獅富有濃厚民族色彩,表達民眾祈求平安吉祥的願望,是中華傳統文化在澳門一脈相承的重要體現。舞獅亦能體現團結精神,故凡有華人聚居之處,皆有舞獅活動,歷久不衰。今日舞獅已列入澳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並作為專業的體育競技運動項目,在國際體壇上弘揚中華文化,促進文化交流。
欲知更多詳情,可立即掃碼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