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合區場景中
從“實業救國”到“產業提澳”的反思
一、引 言
清末,外國的侵略紛至沓來,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一批懷有憂患意識、愛國愛民的人士(如:鄭觀應、張謇等)提出和踐行“實業救國”的主張:發展實業(產業),提升經濟實力,達致國家富強,抵禦外侮的目的;時至今日,發展產業,提升經濟實力,達致國家富強,依然是我國基本國策;在澳門,“產業多元發展,提升澳門經濟實力”(簡稱“產業提澳”),向來是特區政府、社會各界人士熱心關切的問題;“實業救國”和“產業提澳”,在發展產業,提升經濟實力,有着相同的信念;本文主要討論“產業提澳”、教育、人才三者的互動關係。
二、大灣區與深合區助力澳門產業多元發展
自澳門特區政府成立以來,產業多元發展一直是特區政府、社會各界人士熱心關切的問題;但礙於澳門的經濟和市場規模、人力和土地資源的制約,產業多元發展的進程總是步履蹣跚前行。
二○一九年二月十八日,國家公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標誌着由廣州、深圳、珠海、肇慶、佛山、江門、中山、東莞、惠州、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共十一個城市和特區組成的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邁上新台階。可以說《規劃綱要》的公佈,是澳門產業多元發展進程的轉捩點;在十一個城市和特區優勢互補構成的規模效應下,澳門在經濟和市場規模、人力和土地資源各方面,都得到改善,為澳門產業多元發展帶來新機遇。
在《規劃綱要》的基礎上,二○二一年九月五日,國家公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總體方案》的主要內容是: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國家助力澳門發展,在澳門已有一定基礎的四大產業:科技研發和高端製造業、中醫藥等澳門品牌工業、文旅會展商貿產業和現代金融業;可以說在深合區內,看到澳門產業多元發展的曙光。
《規劃綱要》和《總體方案》的公佈,都可以視為國家對澳門產業多元發展,有心和有力的支持。
三、實業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沿革
著名的清末“實業救國”踐行者張謇,以他的家鄉南通,作為他發展實業的試驗田;在發展實業時,張謇提出“以實業輔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實業,實業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和“父教育而母實業”的理念;張謇在南通發展了一系列互相連繫的實業,在實業與實業之間,舉辦相關的實業教育,培養實業所需的人才;人才的到位,也促進實業的發展;實業與教育形成“實業與教育迭相為用”的面貌;“培養人才,促進實業發展”可總結為張謇舉辦實業教育的目標。
張謇發展實業的模式,特稱為“南通模式”。時至今日,在內地,在探討產業發展的範疇中,“南通模式”仍是一個研究和學習的對象;“南通模式”蘊含着今日在產業界頗為流行的理念:“產業發展,人才先行”,可以說,張謇是這個理念的先行者。
民國初年,經濟不景,不少小學畢業生因家境困難,無法升讀中學,面對畢業即失業的困境,不單如此,不少中學畢業生,亦同樣面對畢業即失業的困境。教育家黃炎培為此情景,深感痛心,因此,他提倡職業教育,把原先僅面向工、商、農業的實業教育改為面向所有實業的職業教育,並把職業教育定位為中小學教育程度的教育,使中小學生習得職業教育後,學得謀生的技能,緩解生計;基於這個理念,黃炎培認為提倡職業教育的終極目標,在於“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
今日,在我國職業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的實踐中,實業教育的目標:“培養人才,促進產業發展”;職業教育的目標:“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已整合為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整體目標內;職業教育已延伸至高等教育程度的教育(高等教育程度的職業教育簡稱“高職教育”)。
如上所述,國家為助力澳門產業多元發展,先後公佈《規劃綱要》和《總體方案》;在兩個公佈之後,筆者寫了兩篇文章,第一篇文章《建立“澳門大灣區職業技術大學”的建議──助力澳門產業多元發展》(簡稱“第一篇文章”)發表在二○二一年六月出版的《澳門經濟》學報(第50期)內、第二篇文章《橫琴與“澳門大灣區職業技術大學”──論兩者互為對方帶來的機遇》(簡稱“第二篇文章”)發表在二○二一年十二月出版的《澳門經濟》學報(第51期)內,兩篇文章的主旨都是論述產業、教育、人才三者的關係。
在“第一篇文章”中,結合大灣區和教育這兩個元素,建議建立“澳門大灣區職業技術大學”(簡稱“澳灣大”);澳灣大立足澳門,面向大灣區,澳灣大為澳門和大灣區,培養服務和溝通兩地的中間型人才,從而把澳門的產業發展和大灣區其他城市的產業發展連繫起來,因而擴闊了澳門產業發展的空間。
因應《總體方案》提出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機制、勾劃出產業環境逐步實現的願景,使澳灣大在深合區更具建立起來的條件。因此,在“第二篇文章”中,建議在深合區建立澳灣大;澳灣大為深合區的四大產業,培養了解深合區產業環境、法律法規、服務一線的技術型人才。
目前,內地舉辦高職教育的院校(簡稱“高職院校”),都是以培養中間型人才、服務一線的技術型人才,為其辦學目標之一。
四、人才和教育類型
在“第一篇文章”中,對得到內地專家基本共識的“人才四分說”及其對應的教育類型進行說明,在“人才四分說”中,人才的分類是一個四層結構,即學術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術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不同類型的人才,由不同類型的教育來培養;技術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主要由職業教育來培養。
在“第二篇文章”中,因應深合區四大產業的發展,把“人才四分說”的四層結構簡化為一個三層結構;即學術型人才(高端人才)、技術型人才(中端人才)、技能型人才(低端人才);這三類人才組成營運一個產業的高中低端人才階梯;以四大產業的金融業為例,既需要熟悉經濟學原理、具有大數據分析能力、規劃營運策略的學術型人才,也需要熟悉市場營銷、面向客戶、服務一線的技術型人才及建設和維護網絡的技能型人才。筆者相信,其他三大產業的營運,同樣需要這個高中低端人才階梯來支持;目前,在內地,服務一線的技術型人才主要由高職院校來培養。
五、澳門高職教育的現況
在“第一篇文章”中,對澳門高職教育的現況,沒有較多的論述;以澳灣大是一所新辦的學校,學校的積澱是零作為切入點,建議澳灣大與澳門的高校、大灣區其他城市的高校合辦課程,以相對較少的資源(如校舍、時間、人力等),把澳灣大建立起來。
在“第二篇文章”中,對澳門高職教育的現況,則有較多的論述。主要是《總體方案》的公佈,為澳門建立一所綜合型高職院校的訴求,帶來了契機。以下是論述的撮要。
在“第二篇文章”中指出,目前在澳門,高職教育分散在澳門各高等院校之中,且高職教育學科的設置較為單一,缺乏多方面選擇性;因此,建議建立一所綜合型高職院校(如澳灣大);從分散到綜合,使高職教育的辦學呈現規模效應,並能引入更多有助澳門產業多元發展的學科。
在“第二篇文章”中指出,多年來,有立法會議員在其書面質詢中,指出澳門沒有一所綜合型高職院校所帶來的問題;在“第二篇文章”中亦指出,澳門教育當局在二○二○年十二月廿八日公佈《澳門高等教育中長期發展綱要(二○二一至二○三○)》正式文本、在二○二一年六月三十日公佈《非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二○二一至二○三○)》政策文本、在二○二一年七月十二日公佈《非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制度》行政法規;這三份影響深遠的政策性文件,對建立一所綜合型高職院校的構思,都沒有具體的內容。
在“第二篇文章”中亦指出,澳門缺乏開辦一所綜合型高職院校所需的土地資源、師生規模的條件;因此,在澳門開辦一所綜合型高職院校面對着:理論上需要、各界關注;但客觀上、政策上缺乏條件的困境。但在“第二篇文章”中論述了:在《總體方案》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機制下,並在粵澳雙方適切規劃下,在深合區為澳門建立一所綜合型高職院校(即澳灣大)所需的土地資源、師生規模是可能的事情。本文對在深合區建立澳灣大的理據,作綜合和進一步的說明。
六、澳灣大的建立
《總體方案》的公佈,提出以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機制,在深合區發展四大產業;在這個機制下,澳門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參與者和建設者。關於《總體方案》的落實,特首賀一誠接受《澳門日報》的專訪,該專訪在二○二一年九月十五日的《澳門日報》刊登出來;在專訪中,特首表示:“深合區會大力吸引人才;人才聚集,很多產業便會發展起來。”特首的言論,說明了深合區踐行“產業發展,人才先行”的發展模式;在“產業發展,人才先行”的理念下,在深合區建立一所綜合型高職院校(澳灣大)培養發展四大產業的人才,看來是應要之義的舉措。
目前,較為普遍認同的高職院校辦學模式是“政校行企”四方聯動的辦學模式,其運行機制是:“政府主導、行業指導、學校主體、企業參與”,這個模式強調:在四方聯動下,為高職院校的辦學,達致最佳的協同效應;在深合區的場景中,四方聯動的原動力,無疑是來自粵澳雙方政府,筆者盼望粵澳雙方在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機制下,也釋出政府主導的動能,在深合區建立澳灣大。
廣東省作為職業教育大省,根據中國科教評價網的《二○二二至二○二三年高職教育地區競爭力排行榜》報告,廣東省的競爭力排名是全國第二;廣東省共有95所高職院校(專科93所,本科2所);根據中國科教評價網的《二○二二至二○二三年中國高職高專院校競爭力排行榜》報告,廣東省的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的競爭力排名是全國第一。筆者相信,藉着廣東省高職教育豐厚的辦學經驗和辦學人才資源,必有助澳灣大在深合區的建立。
筆者相信,澳灣大在四方聯動下,定能為四大產業在深合區的發展,培養既具有學科知識,也了解當地產業環境、法律法規、服務一線的技術型人才。這些“道地”的人才,必然容易投身於深合區的職業環境及學以致用;他們的就業,也能促進四大產業的發展,構成了“就業樂業、產業發展,共生共榮”的雙贏局面。
二○二二年十月廿九日的《澳門日報》報道澳門大學開辦新課程培養四大產業人才的消息,澳灣大亦是開辦課程培養四大產業人才,兩者有衝突嗎?筆者認為兩者不悖。根據報道的內容顯示,澳門大學以學士(本科)、碩士、博士多層次的方式,培養四大產業的人才;澳灣大以本科為本位的方式,培養四大產業的人才。筆者相信不同的培養方式,也會培養不同類型的人才;宏觀上看,澳門大學和澳灣大所培養的人才,兩者都是為四大產業服務。
二○二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公佈的《二○二三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中指出:“二○二三年是深化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實現第一階段目標的關鍵一年。”在《總體方案》設定實現“琴澳一體化”分三個階段目標,並訂定在二○二四年實現第一階段目標;因此,二○二三年是關鍵的一年。筆者認為,若二○二三年在深合區建立澳灣大的建議,提到粵澳雙方的議事日程上,無疑“琴澳一體化”的理念得到落實,因為深合區培養四大產業人才的訴求,已體現為粵澳雙方共同關心的議題;若澳灣大最終能在深合區建立起來,為澳門、深合區,以至大灣區的居民,提供培養成為四大產業人才的機會,必定使“琴澳一體化”的內容更為豐富。
七、總 結
自回歸以來,經各方努力,澳門的高等教育取得了斐然的進展和成績,如在澳門的高等院校中,共設立了四所國家重點實驗室,但是,仍然缺乏一所綜合型高職院校;澳灣大的建立,正好填補了這個缺口。
在“產業發展,人才先行”的理念下,在深合區建立澳灣大,為四大產業的發展,培養既具有學科知識,也了解當地產業環境、法律法規、服務一線的技術型人才,是應要之義的舉措。澳灣大的建立實現了我國兩位先賢:張謇和黃炎培,對職業教育的期盼:“培養人才,促進產業發展”,“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另一方面,也豐富了“琴澳一體化”的內容。
“實業救國”口號已成為歷史,但它發展產業,提升經濟實力的理念,依然具有生命力;“產業提澳”(產業多元發展,提升澳門經濟實力),相信是現時澳門各方人士希望落實的口號:在深合區發展四大產業,已成為澳門各界(政府、工商界、企業界、教育界),各類人才(高端、中端、低端)的共同使命,盼望各方人士抱着時不待我的迫切感,同心同德,使四大產業的發展,在深合區取得實質的成果;使澳門經濟、民生行穩致遠,不負國家給予澳門的美意。
澳門大學軟件工程碩士 梁根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