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廳周
每年初夏,總會收到北美“夏日美食節”(Summerlicious)的宣傳電郵。
即使回到了潮濕的亞熱帶,我還記得與之相對的“冬日美食節”(Winterlicious),如何為冰雪連天的愁苦日子增添了幾許熱鬧。這種為期兩至三星期的餐廳周,勝在不用在街頭人擠人,只需打電話或上網預約心儀的餐廳,便可在極佳的用餐環境享用預訂的三道菜高級特餐(3-course prix fixe menu,包括前菜、主菜和甜品)。不論午餐抑或晚餐,價錢只有三種,加上稅和服務費,即最貴的特餐折合也不過是三百五十港元,相當划算。
此等好事非一城獨有,享負盛名的紐約Restaurant Week、倫敦的Restaurant Festival、溫哥華的Dine Out、洛杉磯的Wine & Dine等基本上大同小異,香港、上海、北京等地也開始有小型的餐廳周了。可惜咖啡店、小型食店大多被排除在外,餐廳周更像是精緻飲食的宣導和招魂。
無論胃口多大,錢包多厚,對着兩三百家星級餐廳也會眼花繚亂。許多所謂的餐廳周攻略,不外乎教人早訂餐、上網先下載菜單及細閱餐廳資訊(有些餐廳會把特餐優惠延長以鼓勵錯高峰消費),或建議嘗試當天打電話到滿座的餐廳去碰運氣,提醒食客應當穿着正式,給小費千萬不能太寒酸等,惟“勿抱太大期望”一句出現率最高,真乃金石良言。
餐廳周既以推廣為主,有些餐廳視之為讓新手或副廚小試牛刀的良機,將貨就價、份量減少、水準下降時有聽聞。餐飲業尤重口碑,不少高級餐廳不欲自貶身價,索性隔岸觀火。
新餐館卻相當重視餐廳周,不計成本炮製驚喜,務求拓展知名度及招攬新客,鼓勵顧客嘗鮮後在社交媒體打卡點評,才是餐廳周的終極目標。
(餐廳周的二三事 · 一)
卡 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