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8版:澳門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老街坊心中的茨林圍
聖安多尼堂
盼春來望春來
林茂塘變身美麗海灣
不一樣的節日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1月1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老街坊心中的茨林圍

子 凡


茨林圍有歷史保育價值


女姐於圍內土生土長


小街坊扮演小哪吒維妙維肖


書中插圖更好呈現昔日 的生活畫面


茨林圍是現存面積最 大的圍里


《茨林圍口述歷史》全方位呈現茨林圍前世今生


昔日街坊參與哪吒誕巡遊


黎日隆

    老街坊心中的茨林圍

    近期茨林圍喜事多。繼茨林圍居民關注組於圍內舉辦市集獲好評,重開古井成“打卡”點又備受社會各界關注外,以全方位呈現茨林圍前世今生的《茨林圍口述歷史》一書,亦首發成功。該書由澳門口述歷史協會策劃,團隊通過對廿多位茨林圍老居民的深入訪談,重現其歷史記憶,使該處社區風貌、歷史意蘊、文化內涵等在新時代再度彰顯。

    史料極少照片闕如

    《茨林圍口述歷史》首發式於上月中在圍內舉行,各界嘉賓尤其多名老街坊到賀,重溫昔日生活的點滴。據協會副會長黎日隆介紹,澳門圍里歷史悠久,對認識澳門歷史文化、城市肌理和建築特色具有重要價值。茨林圍位於大三巴附近的重要地理位置,在澳門所有現存圍里之中,茨林圍佔地面積最大,建築樣式也較多樣,具有鮮明的歷史個性和空間特色。是次口述歷史計劃由他親自帶領一支十多人的訪談團隊,向廿多位老街坊進行了共十四場不同形式的訪談。

    黎日隆坦言,研究開始之際並不容易,因為在進行資料搜集過程中,發現茨林圍的史料極少。後來和上址居民做了兩次集體的座談後,才基本訂定訪談研究的方向和內容,以及選定訪談對象。澳門口述歷史協會成立十多年以來,堅持口述歷史的採集和出版工作,至今累計訪談澳門老居民共六百多人,出版口述史專書廿多種。這次出版《茨林圍口述歷史》,有別於過去只整理敘述者的訪談,只是客觀呈現口述史料的做法。

    在這次訪談中,特別加入許多新元素,協會希望探索出版更具可讀性的公眾史學作品。此書第一部分的十四篇訪談,着力引領讀者回到一個昔日倒夜香、打井水、點火水燈的圍村。第二部分的四篇專題文章,以多元視角展示茨林圍的今昔,以至其將來的希望,甚至有文學的想像空間。由於往日茨林圍居民大多是基層的勞動者,很少機會拍照。在缺少配圖等情況下,反而啟發了團隊使用手繪插圖,這樣既能生動地還原茨林圍昔日的生活情景,也為該書的藝術審美提升了一個層次,此乃該書一個獨特之處。黎日隆期望讀者喜愛這本書,也希望市民大眾支持澳門口述歷史的研究和出版工作。

    冬暖夏涼井水味道

    哪究竟昔日的茨林圍生活環境如何?老街坊女姐(許銀女)的陳述中,讀者或可知一二。女姐說,從小在茨林圍長大,從事過包括蚊香廠、絲襪廠、百花魁、針織廠、批雞毛等工作。當年生活艱苦,要為生計張羅,但為盡孝照顧母親,仍決定辭去工廠工作,改為在家帶小孩。她特別懷念冬暖夏涼的井水味道,喜見圍內古井已重開,希望盡快打造成新的景點。雖然沒有擔任茨林圍居民關注組成員,但能出一分力的,她從不缺席。

    小時候,最難忘打颱風的經歷,只要經歷過風雨,就沒甚麼可怕了。她回憶說:“我們家不是瓦片屋,是鋅鐵屋。一到颱風天,大家都手忙腳亂地忙個不停,很害怕屋頂會被吹走,我媽會拿一條大麻繩綁着大石與屋頂。旁邊的房子沒有用重物拉着,屋頂就‘噼哩啪啦’地被吹走。後來籌了一些錢,才修建成現在住的屋。經歷過以往的大颱風,現在面對颱風,就覺得沒甚麼好怕的。‘溫黛’的時候,我們從三號風球開始怕,這是最淒涼的一次,而最近有印象害怕的就是‘天鴿’,有很多人命損失,真的很無辜。每掛十號風球,大炮台就會響警報,長響三聲,澳門街到處都可以聽得到。”

    五代家族居住百年

    另一名老街坊黎世,本名黎順興,籍貫廣東新會,從爺爺那代起就定居於茨林圍,其父親為昔日澳葡時期的警察。黎世說小時候就讀中葡學校,初中畢業後即投身社會,後來考進政府部門擔任司機一職。他在茨林圍經歷出生、成長、成家到開枝散葉的人生階段,見證圍內人、事、物五十多年間的發展與變遷。上世紀九十年代搬離茨林圍後,他持續積極參與圍內事務,包括負責推動大三巴哪咤廟賀誕活動等,念念不忘的還是茨林圍這份情。

    他回憶說:“我的家族在茨林圍居住過百年了,由我阿公(即爺爺)開始到我的孫一共經歷了五代人,我則是第三代。阿公在我出生前已過身,他的故事都是由爸爸口中得知。百幾年前阿公從廣東新會移居澳門,當年神香、炮竹和火柴等手工業是澳門街的主要經濟產業,經常招工。初到埗的阿公進入了梁永馨香莊負責神香的包裝工作,而製香工場設在日頭圍內,亦即是哪咤廟對住的斜路橫巷內,如果翻看大三巴附近的舊相片,還可以見到以前舊城牆上印有梁永馨香莊的廣告。由於茨林圍在工場附近,剛好圍內有地方住宿,所以他就選擇在圍內扎根,開枝散葉。”

    老居民寧附近置業

    人稱泉哥的鄧錦泉,同是茨林圍老街坊,也是大三巴哪咤廟值理會副理事長。他在茨林圍出生、成長,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遷出,住在附近的高園街。他搬出後還經常回茨林圍,近年應邀加入茨林圍居民關注組後,積極參與活化工作,在圍內更時時見到他的身影。七十多年來,他見證茨林圍的變遷,昔日的圍內生活,仍歷歷在目。

    泉哥說,最令他難以忘懷的,始終是茨林圍溫暖的人情味。他憶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政府計劃收回茨林圍,於是讓圍內居民優先上樓,抽籤買經屋。我抽到了黑沙環廣華大廈的兩個單位,但是我沒有買,最後在街坊介紹下,買了離茨林圍很近的高園街一個大廈單位。記憶中,茨林圍只發生過一次火災,其他時候都是很平靜的。在這裡,空氣好、人情好、又安靜,其實我是捨不得搬走的。我搬出茨林圍後,還經常回來,因為那裡有些看着我們長大的老街坊,例如女姐,我們一早已把她當作自己的親人。茨林圍現在住的人很少,有點沉寂,治安依然很好。茨林圍是澳門的一個歷史文化之地,是繁華都市中一隅難得的清靜之地,很期望舊街坊們能再回來把屋修葺好,共同發展好茨林圍,讓更多人可以來參觀這裡的文化古跡,多認識茨林圍的文化價值,了解澳門的文化史及居民的生活史。”

    文、圖:子  凡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