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8版:演藝 上一版3  
      本版標題導航
《風雨守衣箱》說了甚麼?
保持年輕的秘密
禁忌中的有根有據
縱使深愛 也窺探不了對方內心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2 12月15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禁忌中的有根有據

尼修斯




⬆⬅《破地獄與白菊花》曾在今年年頭 第十度重演

    禁忌中的有根有據

    尼修斯

    上文講到劇場禁忌,似乎沒有甚麼理據,迷信居多。不過有些禁忌看似神秘,其實有根有據。在西方舞台上不放三支點燃的蠟燭,以免有不幸之事,而靠近三支蠟燭中最短那支的演員,很快會結婚或者死亡(嘿!結婚也算是不幸?),十分無厘頭——其實這可能是一種警告——在未發明電力前,劇場用蠟燭或者油燈照明,一不留神,便會燒着帷幕或戲服,劇院因失火而毀於一旦,搞出人命,在歷中上至少有數百劇院是因此倒閉。三支蠟燭的禁忌,便是嚇你一驚,讓你留神。

    在劇院裡不可以吹口哨的禁忌,也是如此。現在的舞台,演出進行時,不同崗位的後台人員以對講機系統溝通,幕起幕落,佈景進出,觀眾安坐看,後台忙得很。在數百年前未有科技的配合,後台人員是以不同組合的口哨聲來指示佈景升降。如果演員或者觀眾亂吹口哨,很有可能引起誤會,導致一桿急下,壓傷演員。這個禁忌,在台灣供奉西秦王爺的劇團也有,而且是連鎖式的:對將軍不敬,吹走了演出機會,而且吹口哨像呼喚狗,而戲台有“狗不可以上台”的禁忌,因為狗愛爭鬥,會引發團員的不和爭鬥。這些禁忌環環相扣,不可小覷。

    在中國舞台有演出前的拜台儀式,隆重地備三牲酒禮,簡單的至少點起神香,拜四方神明,祈求演出順利。這習俗不單只是傳統戲團一直保留,在澳門有不少現代劇團都會沿用。有時,外國朋友來探班時,看到一班搞實驗劇場的年輕人,在一分鐘前仍是嘻嘻哈哈,突然變得一本正經,人人手持神香虔心祈求,不禁嘖嘖稱奇。我很喜歡這個拜台儀式,非關神鬼,當後台在忙碌準備,也會喧嘩鬧笑,在演出前進行一個靜心儀式,拜台過後,人人變得專心一致,進入角色,常有奇效。澳門有不少劇場人是在台灣學成歸來,也帶回一些特色,祭品中必有一包綠色包裝的著名零食“乖乖”。這是台灣特有的“乖乖文化”,不單只是舞台合用,有機械設備的地方更是廣泛流傳,在設備旁擺放“乖乖”,取意能“讓設備乖乖運作”。它不能好像我們平常的拜神雞,拜後大快朵頤,而是不能打開食用的,包裝必須是綠色則是因為機械設備在正常狀態中的燈號都是綠燈,紅色黃色燈號都表示有故障。“乖乖文化”常用於工廠、機房、實驗室、銀行,甚至成為可以破例帶進加護病房的食品。有天如果你在台灣的提款機上看到一包“乖乖”,餓了也不要偷吃,還是“乖乖”把它放下吧。

    劇院滿是禁忌,演出內容卻往往百無禁忌。把鬼神儀式放上舞台的,在香港有個傳奇演出《破地獄與白菊花》,自二〇〇八年首演至今十四年,由小劇場演到大台,場次過百,被喻為香港舞台獨腳戲經典,今年年頭更做了聲稱最後一次的第十次重演。它是香港演員黃詠詩經典之作,她的祖父是一名道長,家族生意是道教打齋法事;她跟母親生活,自少在天主教女子英文學校唸書,完全沒有接觸道教禮儀;祖母仙遊,她首次看到黃氏家族大型打齋儀式,深受震撼;在“險些被煙火焗死”和“完全唔知自己做緊乜”的衝擊加上在中西文化價值的衝突下,道教儀式意外地成就了黃詠詩這套百無禁忌的黑色幽默名劇,在台上她示範“破地獄”,說生死,讓觀眾從另一角度看人生。這個戲曾在澳門演出,演後和黃詠詩曾有飯聚,下次再為讀者說說這戲。還有另一個由海潮和世鈞在澳門文化中心演出的《盂蘭盆 · 祭》,也會一併介紹。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