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鬚未必是老竇
粵人有句俚語:“凡是有鬚的就認作老竇。”這是說:看見蓄鬍鬚的人,就認為自己的父親。這種譬喻似乎過份誇張,但揆諸世事,未嘗不是實情,就如電話騙案的“你猜我是誰?”,於是認兄弟、丈夫、兒子而中招,根本就不見到“鬍鬚”,只聞其聲便認作自己人。
昨天說過《呂氏春秋》的一篇〈察傳〉,今日講的仍是這本《呂覽》的一篇〈疑似〉。文章強調對相似或類似,甚至可以亂真的事物,務須認真辨察,因為相似的事物使人迷惑,不注意的話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周幽王無寇擊鼓“失真寇”,“黎丘丈人惑於奇鬼而殺其真子”,都說明了辨察疑似之跡的重要。
故事說:“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狀。”這是說鄉中有一老叟到市上去,喝醉了在歸途中,那黎丘奇鬼模仿他的兒子模樣,攙扶他回家,在路上苦苦折磨他。老叟回到家裏,酒醒後,怒斥其子。其子丈八金剛,摸不着頭腦,他說昨天他去到東村收賬,若然不信,可以問旁人作證。老叟終於明白了,他曾聽說過“黎丘奇鬼”的故事。翌日,老叟持劍再上市,佯醉,欲再遇奇鬼而斬除之。孰料他的兒子久不見父歸,恐有意外,趕到市上,老叟以為奇鬼又來,二話不說,揮劍便斬,竟是殺死了真的兒子。
文章講了這故事之外寫道:“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也;相劍者之所患,患劍之似吳干者;賢主之所患,患人之博聞辯言而類通者。亡國之主似智,亡國之臣似忠。相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而聖人之所加慮也,故墨子見歧路而哭之。”
吾友雅人也,好收藏名家書畫,設飯局,延方家鑑賞,識者曰:“贋品也。”友出示“證明書”,則此“證”亦是“流嘢”一張。
平心而論,“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這故事也不過“疑似”而已,豈有此理,哪有此事?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