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歌
這天約了朋友吃晚飯,在餐廳附近逛着逛着,雨越下越大,為了躲雨只好提前到達餐廳。隨手在等候區翻起了一本雜誌,是民間團體自發性集結文章而出版的月刊。
其中有一篇雜文,作者描寫他的記憶裡,父親和母親從小便不停爭吵,直到父親一把年紀了,仍會對母親大呼小叫。後來父親患上失智症失蹤了,一家人到處尋找,最後在一條大街上的安全島找回了他。母親馬上鬆了一口氣,但父親看到母親和作者時,卻是朝她大吼:“你怎麼這麼慢才來?讓我等這麼久?”看到這裡,我已為作者的母親打抱不平。再看下去,父親後來便緊抓着母親的手臂,跟着她朝家的方向走去。寫到這裡,作者的感受是,終於明白了父母的感情原來早已昇華成無形的愛和信任。文章在結語部分建議讀者,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對於這個總結,我有點不敢苟同,這篇文章也讓我有一種奇怪的無力感。我能理解作為兒女,見證父母多年的爭執後看到這一幕也許會感受到溫情,而夫妻之間的相處,外人也很難可以理解的。但我也讀到妻子在這段婚姻關係裡的隱忍——而她的忍耐,某程度上也滋養了丈夫的壞脾氣,給予了他一輩子持續地無理取鬧的機會。人和人之間的親密相處,不免有需要接住對方負面情緒的情況,但如果其中一方任性地認為自己沒必要控制好脾氣,完全不顧別人感受,這又另當別論了。
故事裡的丈夫患上失智症,可以好好溝通和修正的機會已經錯失了。很多事情未必是一味包容和忍耐便能有好的結局,故事中的妻子是選擇了耗損自己而堅持死守在這段關係中。或許這是現實生活裡的一首悲歌,因為也許只有這樣,才能保全她熟悉、習慣了的生活。只是這種愛,我無法感受到一絲溫暖。
林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