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走水”後果減亂象
失業率持續高企,加上疫下水貨需求殷切,不少居民及外僱鋌而走險,加入“走水”大軍。近日珠海疫情防控指揮部、拱北邊檢和拱北海關齊齊“出招”,若故意在口岸通關場所內慢行、逗留、聚集等圖“抱團式”集中通關者,自查實日起三個月內不得進入拱北及青茂口岸。
“走水”問題不僅破壞兩地正常經貿秩序,對社區造成滋擾,也給兩地帶來更大的口岸防疫壓力和病毒傳播風險。保安司司長黃少澤昨於立法會上提及,近一年來,內地執法部門羅列逾百名“走水貨”黑名單中,五成四是本地居民。本地居民做“水客”由來已久,近年本地經濟受疫情反覆影響,多了外僱利用上下班帶貨過關,甚至只在本地公司“掛名”,實則專職“走水”,所得報酬直迫甚至遠超本地人一份正職的月薪。
“走水”屢禁難止,是否如坊間所言“低門檻”?非也!一經發現,代價嚴重。當局數據所得,已有八十多名跨境學童家長涉“走水”被剔除白名單。今年至本月中,亦有百名持探親簽註的內地居民、數十名外僱被展開禁止入境程序。為了眼前些許利益,導致失去得來不易的通關便利及珍貴的工作機會,值得嗎?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即使珠澳兩地警關檢深化合作,引入高科技監測,嚴密偵查直搗水貨集散點,惟“水客”似有應對,組織打游擊,從地舖轉移到工廈、住宅,以至利用私家車流動派貨;行動時,抱團衝關,博大霧。正如黃司長所言,目下經濟下行,但不代表就可以違反法律規定,以損害公共秩序、衝擊通關秩序維生。“走水”問題不能遏止,對堅持“動態清零”也是個定時炸彈。
珠海推出的新措施,無疑加大“走水”成本,估計相關人士短時間內會收歛。本澳應乘勝追擊,既加強打擊相關活動,更重要持續深入社區,開展“貼地”的宣教工作,以真實個案為例,讓社會尤其慣常參與“走水”的群體知悉此乃非法行為,提升守法意識,從根源改善亂象。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