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個海絲史跡擬定點各有歷史故事
現階段,本澳擁有十一個獲國家文物局認可的海上絲綢之路澳門史跡擬定點,包括聖保祿學院遺址、聖老楞佐教堂、海崖聖母小堂(西望洋聖堂)、媽閣廟、蓮峰廟、福德祠(大碼頭街)、基督教墳場、白頭墳場、聖保祿學院遺址大坑遺跡、草堆街八十號石構遺跡及軍事防禦設施,各有歷史與故事。
當中有三座為人熟悉的教堂及遺址,主要是聖保祿學院遺址、聖老楞佐教堂及海崖聖母小堂(西望洋聖堂)。聖保祿學院遺址創辦於一五九四年,是我國第一所西式高等教育機構;聖老楞佐教堂是澳門三大古教堂之一,建於十六世紀中葉,昔日葡人會在此祈求船隻航行順利;海崖聖母小堂(西望洋聖堂)源於十七世紀,小堂的興建命名透露出澳門該時期海上絲綢之路貿易航道的歷史和故事。三座教堂及遺址均與本澳與航海貿易、海事活動緊密相關,聖保祿學院更在海上絲路中發揮推動中西文化交流的角色。
史跡擬定點不乏多座廟宇,如媽閣廟、蓮峰廟及福德祠(大碼頭街)。媽閣廟及蓮峰廟是本澳最古老的兩座廟宇,媽祖被航海者和漁民奉祀為航海保護神,在海上絲路貿易的宗教活動中具突出地位,其信仰習俗隨貿易航線傳播至海外。蓮峰廟不僅是居民祭拜天后媽祖的宗教場所,也是中方官員赴澳駐節的公所,一八三九年禁煙欽差大臣林則徐巡視澳門時,即在此接見澳葡官員。福德祠(大碼頭街)鄰近昔日北灣,是明清年間船隻錨泊的港灣之一,關部行台及其轄下的大碼頭稅館亦設於此。
遺址提供重要物證
另有兩處考古遺址:聖保祿學院遺址大坑遺跡、草堆街八十號石構遺跡。其中大坑遺跡出土數量龐大的陶瓷器碎片及磚瓦建築構件等,包括出土數千片青花瓷片,其中有大量年代屬明末清初供外銷的克拉克瓷,為豐富澳門海上絲路和中外貿易史研究提供重要物證。草堆街八十號建築內進行的考古發掘工作,出土許多與昔日海上絲路貿易相關的遺物遺跡,包括發現了以大麻石堆砌,並以碎石填縫的石構遺跡,該遺跡所處的明清時期澳門海岸線沿岸,是當時重要的港口貿易區域。
還有基督教墳場及白頭墳場,其中基督教墳場不僅作為英國東印度公司在澳門活動的實物遺存,亦反映東印度公司選取澳門作為貿易的重要據點,印證澳門在海上絲路的角色地位。白頭墳場建於一八二九年,是巴斯人墓地。巴斯人是活躍於廣州、澳門從事海上絲路貿易的商人,由作為貿易中介人,到後來參與東印度公司的貿易,甚至自組公司,經營印度至中國貿易航線。
防禦設施保存完整
軍事防禦設施是一套以炮台為核心,由城牆作連接,依山勢而建的軍事防禦體系。現存的炮台、城牆遺跡脈絡仍清晰且保存頗完整,是澳門作為昔日海上絲綢之路重要中轉港城市的海防體系的重要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