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A03版:特刋/澳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保育文遺促文明賡續社會可持續發展
議員:報告明確經濟發展方向
明年增三百康復服務額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2 11月16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保育文遺促文明賡續社會可持續發展



去年七月十六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四十四屆世界遺產大會在福州召開。

    慶祝《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五十周年

    保育文遺促文明賡續社會可持續發展

    二○二二年十一月十六日,時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五十周年,由澳門特區政府社會文化司及國家文物局主辦的“慶祝《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五十周年——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文化論壇”在澳開幕。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蒞臨開幕式,並作題為《世界文化遺產在中國》的主旨報告,就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事業發展接受訪談並深度分享。

    一九七二年十一月十六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十七屆大會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半個世紀之後的今天,《公約》締約國已增至一百九十四個,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對於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已成為國際共識,以突出普遍價值為核心的遺產保護理論與方法在世界各國得到廣泛應用,為延續全球文化和自然多樣性,增進不同地區和民族的交流互鑒,推動構建和諧世界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源遠流長、綿延不斷。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為後人留下了豐厚的精神和物質饋贈,為後世發展提供寶貴的智慧和不竭的力量源泉。遍佈廣袤國土的文化遺產,數量龐大、類型多樣、內涵豐富、外延宏闊。截至二○二一年底,全國登記不可移動文物總數超過七十六萬處,國有可移動文物一點○八億件(套),這其中蘊含的文明演進成果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中國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肩負着歷史和國際重任。

    自一九八五年加入《公約》以來,中國秉承公約精神,不斷深化拓展遺產保護事業,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已成為《公約》的堅定擁護者、積極推動者和模範實踐者。二○二一年七月十六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四十四屆世界遺產大會在福州召開。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大會致賀信,指出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是人類文明發展和自然演進的重要成果,也是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些寶貴財富,是我們的共同責任,是人類文明賡續和世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國踐行新發展理念,本着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認真履行《世界遺產公約》,不斷提高遺產保護能力和水平。中國願同世界各國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道,加強合作,推動文明對話,促進交流互鑒,支持世界遺產保護事業,共同守護好全人類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多年來,我們致力於推動中國文化遺產在全球視野下綻放光彩、傳遞友善。

    一九八七年,長城、明清故宮、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泰山等首批六項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二○二一年,隨着“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申遺成功,中國已擁有五十六項世界遺產,其中包括卅八項文化遺產、四項文化和自然混合遺產,涉及考古遺址、石窟寺、古建築、文化景觀、歷史城鎮和城鎮中心、遺產運河、遺產線路等全類型,時間縱橫近百萬年,空間跨越近五千公里,囊括了中華文明各歷史階段、各發展領域的代表性成果,展現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傳承、獨具特色的價值追求,反映了數千年來中華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借鑒的文化傳統。在《公約》框架下,通過世界遺產申報,中華文化的辨識度和知名度得到極大提升,為進一步促進我們與世界各國的互通、互補與互信奠定了良好基礎。

    多年來,我們致力於推動中國文物事業與國際接軌,協同發展。

    以《威尼斯憲章》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國際文件在國內業界得到廣泛關注,引發關於保護理念和方法的深入思考和積極探索;世界遺產管理、遺產地能力建設、遺產旅遊可持續發展等機制和工具帶給我們重要的啟示和借鑒。在此背景下,我們的文物工作立足自身規律,兼收並蓄,博採眾長,實現創新性發展。我們堅持“價值引領”和“最小干預”原則,開展長城、故宮、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布達拉宮、大足石刻千手觀音等一大批研究型文物保護項目;建立文物影響評估、遺產監測預警和預防性保護體系,使保護管理工作更具針對性和前瞻性;不斷完善頂層設計,對標世界文化遺產,健全文物保護法律法規和標準規範體系,推進文物保護項目管理體制改革,大力加強人才培育和隊伍建設;注重規劃先行,切實加強對文物和周邊環境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注重利益相關者參與、旅遊開發行為管控與遺產城市可持續發展,啟迪公眾對遺產保護深刻的理解和自覺參與,實現文化遺產價值的社會共享。在此過程中,中國文物事業實現長足發展,並形成兼具國際視野和中國特色的理論、實踐體系。

    多年來,我們致力於參與世界遺產國際治理,推動中外合作。

    中國多次擔任世界遺產委員會委員國、主席國,與世界遺產中心及其專業諮詢機構積極開展深入合作,第廿八屆和第四十四屆世界遺產大會先後在蘇州、福州舉辦,中國古跡遺址理事會第十五屆大會在西安舉辦,充分體現中國的責任擔當。在中國實踐和國際對話的基礎上,發佈《西安宣言》《北京文件——關於東亞地區文物建築保護與修復》等多個國際文件,使亞洲文化遺產保護理念和傳統得到充分理解和尊重,促進不同地區多元文化融合發展。中國積極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合作,多次派遣專業隊伍援助開展柬埔寨吳哥古跡、蒙古博格達汗宮、尼泊爾加德滿都杜巴廣場九層神廟、緬甸蒲甘地區佛塔等重大遺產保護工程項目,在肯尼亞、孟加拉、埃及等十多個國家開展聯合考古,與塞爾維亞等國開展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技術合作,舉辦中非文化遺產保護論壇,為支持各國文化遺產實踐、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國際運動貢獻了“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

    多年來,我們致力於推動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遺,詮釋世界遺產精神。

    人類文明的整體演進,離不開文明間的對話與交流,知識的傳播、觀念的碰撞,開放與包容中,不斷孕育新的文化表現形式。

    二○一四年,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是世界遺產中心持續四十年推動絲路沿線國家跨國合作所取得的首個、突破性進展。三國在遺產保護管理方面的緊密合作延續至今,成果豐碩,為國際社會樹立了典範。在此基礎上,中國積極倡導、發起“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和申遺國際合作,建立“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遺城市聯盟,多次舉辦相關國際會議和學術活動,不斷加強與國際組織、各國代表和專家學者的對話交流,深化國際主題研究,廣泛凝聚專業共識。

    本次論壇邀請到來自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的同行,共同分享各國各地區在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保護、管理方面的重要成果和寶貴經驗,探討推進海上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遺的策略與路徑,探索建立保護申遺合作、協調機制,我們期待讓“海上絲綢之路”同“陸上絲綢之路”一樣。作為全人類的寶貴財富,早日得到識別、保護和傳承發展。

    展望《公約》下一個五十年,中國將繼續與國際組織、各國政府和人民一道,推動世界遺產事業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主席指出,“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為了更好地應對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眾多新的危機和挑戰,中國將一如既往地與各國和國際組織加強溝通、交流與合作,分享中國遺產保護的保護經驗、豐碩成果與深入思考,更將繼續積極參與世界遺產研究、管理、保護各項國際事務,推進“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系統開展跨國聯合申遺、聯合考古、援外工程、展覽交流等各領域合作。

    我們將把推進“海上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遺作為踐行《公約》精神的一項重要舉措全力推進,繼續秉持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加強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的合作,逐步推進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在技術、理念、政策、人才等領域的交流,推動建立跨國聯合申遺工作機制,與各國一道提升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利用水平,為人類和平、多樣性延續和可持續發展帶來更新、更多、更強的驅動力和引領示範作用。

    我們期待,用世界遺產的語言向世界展現真實、廣闊、厚重的“海上絲綢之路”形象。

    我們期待,在世界遺產的舞台,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