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東西是唯獨文學才能提供給我們的”
——《半張臉》序言
宇樑兄的小說新作《半張臉》出版在即,囑我寫序,欣然應允,源於兩點:其一,多年友情,卻之不恭。我認識宇樑兄於一九九〇年代初,看了不少他寫的戲。一九九九年澳門和內地合作出版《澳門戲劇史稿》,主編田本相先生分派我寫“李宇樑劇作”章節,自此,李宇樑其人其作成為了我的“研究對象”。其二,對於宇樑兄的新作,出於私心,我想先睹為快。
一
人們的印象中,李宇樑的名字更多是和澳門戲劇聯繫在一起。著名戲劇理論家田本相先生曾說過:“李宇樑創作水準所達到的高度,已經成為澳門戲劇藝術的發展標桿。”既寫戲也寫小說的李宇樑,劇作家身份更鮮明一些,寫小說的優勝之處是能夠把故事講得起伏跌宕、情節場景具強烈的戲劇感。讀其新作,同樣感覺到這一風格的延續。
《半張臉》近獲第十三屆澳門文學獎,可謂新鮮熱辣——既指獎項出爐的熱度,也指題材的熱度——疫情世界。
無法忘懷二〇二〇年春天,這一標誌着世界巨變的時間分水嶺。那時我們都以為,新冠肺炎來勢洶洶,會去也匆匆,我們無比期待一個真正的春天來臨。新冠疫情的發展態勢遠遠超出了人類預設的劇本,今年是這場疫情持續的第三個年頭。整個六月份,我都在讀宇樑兄這部作品。意想不到的是,現實又為我們帶來新的故事。
二〇二二年六月十九日這一天是父親節,澳門出現十二例新冠病毒感染確診個案,特區政府於當日凌晨宣佈進入即時預防狀態,結束澳門二百五十一天新冠肺炎本地零感染歷史。超市出現購物人潮、政府防疫廣播宣傳車再現街頭、中午十二時啟動全民核酸檢測、學校宣佈停課……一夜之間我們又回到二〇二〇年那個春天。而《半張臉》中的種種情節的浮現:疫情起,開展流調、查找源頭、抽絲剝繭而出的密接和次密接者……像是力求印證小說創作是平行於現實世界的另一個世界的說法。
《半張臉》開宗明義是一部以“後設小說”(Meta-Fiction)結構寫成的中篇小說:
話說,有一天人們醒來,發現世界生了遽變,全人類從此公開只能露出半張臉……
——《半張臉》不是個科幻故事,這是個比真實還更實在的故事,故事有悲有喜有荒誕。
一個女醫生在抗疫的同時,書寫一個在小城避疫的電影導演的類似“一千零一夜”的傳奇故事。
同時間,小城的另一隅,一個國際著名電影導演匿居於小城……向幾位神秘嘉賓訴說世紀疫情下一個女醫生的遭遇。
醫生與導演,到底誰是誰的故事中人?誰主宰誰的命運?……
“後設小說”的特點是淡化故事,作者不時主動跳出以凸顯自己作為作者的身份和寫作行為,提醒讀者是在看“故事”。會講故事的李宇樑沒有辜負他的才華,他在作品中巧妙地設置了雙線故事,由女醫生林思雨和電影導演在各自的世界演繹着“忠誠和背叛”的故事,同時兩人又互為對方作品中的主角,構成鏡像式的平行時空。雙線故事帶來的是創作空間上的拓展,時而寫實,時而荒誕,加上現實中非常時期澳門的疫情,是對小說情節的投射,無意中又形成了雙線故事之外是第三條故事線。這大概是宇樑兄意想不到的吧?
面對疫情,我們每一個人最深切的體會就是“意想不到”。一如小說中所寫:“她(女醫生林思雨)意想不到自己的生命比她所寫的小說更快展開另一章。” “她寫的是個非寫實、奇情而略帶荒誕的故事。”“她的生命將變得比小說更戲劇化。”這些個“意想不到”,帶給讀者的反倒是閱讀過程中酣暢淋漓的無比享受。李宇樑更不惜在一開始就亮出了小說的結局:“這一晚,林思雨和方文正這對夫妻沒料到,此後他再也沒機會讀她的小說,而她再也沒機會吃他煮的晚餐。”同時,另一故事中的大導演王成明也在講述他創作的故事:“這是一個關於忠誠和背叛的故事。”《半張臉》在故事和故事並行、人物和人物交集下呈現出一張密密織成的關係網。作品中所描述的M城不大。一般來說,地方越小,關係網便越密,所謂的人情味亦越濃。但我無意在此“劇透”更多。由於《半張臉》的創作時間點正當其時,這就使得我此刻的閱讀,不僅僅是在看別人的故事,更不時帶有一種介入感,由此生出無限感慨和共鳴。這是《半張臉》帶給我們的另一個“意想不到”。
二
宇樑兄的創作道路始於上世紀七十年代,他是澳門曉角劇社的核心人物,由一九七四年至今(二〇二二年)寫了各種形式的劇本五十多個(並未包括廣播劇和電影劇本)。正是這些不斷實踐的經驗積累,他在九十年代創作出以《亞當&夏娃的意外》《男兒當自強》《二月廿九》《請於訊號後留下口訊》《捕風中年》五部戲劇代表作。已故澳門戲劇評論家穆凡中先生對此讚賞不已,將之稱為“李宇樑五部曲”,並大力推動上述澳門代表作“走出去”。故此,早在十多二十年前,宇樑兄的作品已在台北、天津等戲劇交流活動上亮相,收穫無數讚譽。《男兒當自強》收錄於北京出版的“九十年代文藝新思潮叢書”戲劇卷,又於去年(二〇二一)獲選進入由中國戲劇家協會、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百部優秀劇作典藏》系列。
李宇樑的創作道路和成就在澳門建立起一個很好的範式,寫出有影響力的作品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推動澳門作品走出去並能夠持續發揮影響力也不是一蹴而就之事。說到底,文學是一種個人經驗書寫的樣式,由書寫者的視野決定作品的高度。
宇樑兄的創作,固然來自於他對生活細緻的觀察和敏銳的感受;更來自於他良好的藝術通感:習中國舞、拉二胡、愛戲曲(應該也能唱上幾段)。他的作品兼具生活感和哲理性——寫日常生活、道人之常情,既是情理之中、又是意料之外,餘韻悠長。一手寫戲、一手寫小說,李宇樑馳騁在戲劇和文學間的自由互換,遊刃有餘。其戲劇作品具濃郁的文學性;小說作品的場景、人物關係和矛盾衝突,具備改編舞台劇的一切要素,或者說,他總是以戲劇構思創作小說,“李氏出品”展現出戲劇和小說這兩種體裁天然的內在聯繫,即都是對人和人性深刻的文學表達,更體現出作者的藝術追求。《半張臉》中的M城不具體指向一城一地,可將之代入全球任一城、任一地。疫情世界,人類戴上口罩後,被口罩遮擋的另半張臉的表情不再被看見。而看到的也不代表就是真相,事實與真相之間的距離又有多遠?看不到的另半張臉都寫着什麼?人心藏着多少不可置於陽光下的秘密?作者表面上寫了一個現實而荒誕的故事,然而在找出源頭、找到和確診者交集的一連串的情節背後,魔鬼卻藏在每一個細節中,讓現實人心變得複雜,讓一切預設在瞬間坍塌崩潰。字裡行間,故事背後,作者寫出了那些日常生活中不被看見的、觸及靈魂深處的部分,難能可貴。
“疫情”這一全球化事件,帶給我們最直接的影響是生活和外界的交往都按下了暫停鍵:世界在倒退;然而卻成就了藝術創作上的前進。全球的藝術創作者紛紛通過作品表達對疫情世界的觀察、人類生存狀況以及疫下時代的反思。《半張臉》填補了澳門“疫情文學”的空白,更凸顯出經過思想和時間沉澱之後文化的反思作用。任何時代文學都不會缺席。“因為我知道有些東西是唯獨文學才能提供給我們的。”(卡爾維諾語)
二〇二二年六月 澳門
穆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