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科學回歸科學
隨着十一月初歐洲基本實現全部開放,同時聯合國成員數亦超過三分之二國家取消新冠入境限制,我們目前雖堅持“動態清零”,但遲早會“放開”的,或主動或被動。
科學家的說法大概是,它不會似“非典”那樣消失,“放開”後要經歷的群體感染無可避免。
換言之,目前我們正在圍觀的、討論的別的國家或地區正經歷的感染潮,我們終將也會經歷。
不過“放開派”也別高興得太早,因為我們近三年壓根沒有做過“放開”的準備,從生理到心理到科學知識,而被動放開比主動放開更艱難,這是必然的。
香港今年三月份那波疫情,之於我們應當是個教訓。特區政府應提前做好現階段新冠的正確個人防治宣傳和科普,改變居民對“談冠色變”的心理狀態,避免日後“放開”產生太多的恐慌情緒。
讓科學回歸科學。最重要的,是制定真正有效的應急預案,積極開發新的疫苗和高效藥物,增加ICU、呼吸機,擴充醫療資源等。演練倘若類似香港那波疫情爆發的應對方案,如何分級?如何疏導病人?居家隔離怎麼做?輕症病人如何通過網絡問診?針對重症病人的設施是否足夠?
未來到了“放開”的那天,可能不可避免地出現一波陽性潮。還是以香港為例,其七百多萬人的城市一天曾達一萬例陽性,按此類推,七十萬人的城市可能就會每天一千例,且可能延續約一個月。
到了那時,輕症者能不能沉住氣居家隔離,而非驚慌失措地跑去擠爆醫院?這些都需要時間,讓人們去學習與接受的。
葛 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