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姨的校園年華
“江海之濱,集合着一群,中華民族優秀的子孫。”華東軍大萬人廣場上,三姨親耳聆聽三野司令員兼校長陳毅的訓話:“今天,你們找解放軍找對了,加入華東軍大也加入對了。同學們必須把為人民服務作為終身事業。”抗美援朝戰爭開始那年,三姨從華東軍大畢業,直接被分配到第三野戰軍政治部俄語專科學校,學習俄語的目的是準備到朝鮮戰場當翻譯。
俄語老師為他們從基礎打起,要學會舌頭打卷,頂住上顎,不停地吹氣。為了鼓勵學員練口語,每位學員身前均掛上不同等級的牌子,三姨伶俐用功,學習成績名列前茅,一直將一等優秀的牌子掛在胸前。等到即將學成畢業的那年,朝鮮戰爭停戰,大家都為沒有來得及親赴前線深深的遺憾,而部隊也將這批學員之中的優秀者舉薦到上海俄文專科學校(上海外語大學前身)繼續深造,為新中國培養俄語人才。在上海俄專,華野那批學員屬於調幹生,帶薪學習,每月有二十元的津貼,令其他學生羨慕不已。
一九五二年,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來了大批的蘇聯專家,急需俄語翻譯人才,尤其是口語。三姨被分到燃料班學習專業俄語,教師全是蘇聯人,由於她理解能力強,專業俄語在全班名列第一,並且在全校大會介紹學習經驗。當時的鄰座同學柯江也是非常優秀的男生,他是上海人,長得特帥,口語發音也相當標準,學習也是出類拔萃的,但性格有些孤獨高傲,好像有些難以接近。按團支部的要求,三姨開始接近柯江找他談話,準備發展他成為團員。
蘇州河畔的夜晚,雅致愜意,留下一片寂寞,並肩而行的他們,卻沒有互相表露,只是在河邊留下了青春的腳印,歲月流逝,碧空盡的深處誰會不存在追懷。多少年過去,最後終於走到了一起的他們,永遠難忘他們曾一起見證了上海這個繁華大都市的變遷。
李 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