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時分》帶來的聯想
本澳“足跡”的獨腳戲《藍色時分》,一票難求。
這次與其談些個人的喜惡,倒不如說點該劇編、導及舞台設計上,帶給我的三點聯想。
一、舞台劇沒有“後期製作”。電影、電視及舞台劇編劇“玩”的,雖然都是拼圖遊戲,比較之下,舞台劇劇本卻更難寫。要拼的圖越多,導演就越難以把劇情線向觀眾作出清晰的交代。觀眾若文學水平不高,又或不慣看舞台劇的,就越容易在觀看演出過程中“掉隊”。老生常談,為誰演、給誰看,編劇必須心中有數。畢竟,只有兒童不宜的戲,從未聽過有十八歲或以上不宜進場的戲呢!
二、與舞台暴力及語言暴力(粗口)有關。舞台上,不管多粗暴的動作,都是經過重複排練,有真實感,安全感和“美感”的;同樣,舞台上的污穢言語是有底線的,越過了這道底線,就會令部分觀眾感到難以接受。別怕無所適從,舞台劇導演及演員只須借鑒對電視劇的要求就好了。此劇演出完了,導演莫兆忠特地來到我這老頑固跟前說:“此劇用上的粗口已經減到最少了。”我的回答是:“粗口不會令整體演出加分,索性就把其刪掉好了!”
三、舞台劇導演常會用上較抽象的立體設計。此舉一來視覺上不會令觀眾有一種空蕩蕩的感覺,二來這獨特的佈景,也為演員提供了一個台位走動的支點。不久前,澳門劇社演出的《李爾王》,黃樹輝導演就放了一截上下可開可合,看似是混凝土結構的支柱,以及這次演出的《藍色時分》用上了一個比蚊帳大十倍八倍的白色帳幕,從舞台後上方垂下直通前舞台地板上的一個缺口,兩者都可以說是有創意的舞台設計。相比較之下,前者的混凝土支柱只算是佈景,後者那巨大蚊帳,演員在帳內外卻都有戲可演。如果這大大的“蚊帳”是用蚊帳布縫合而成,既透光也透氣,那就更妙了。舞台佈景也是整體演出優劣的一部分呢!
周樹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