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創業 少走彎路
最新一期本地居民失業率較上期回落零點三個百分點,至百分之五點二,是否見頂尚待觀察。但居民月收入中位數按季減少兩千四百元至一萬七千元,是因起薪點急降?無薪假增加?如何穩住就業環境,成為今後較長時間的重任。
疫情影響尚未消退,多個行業生態已發生翻天覆地變化,提供的職位空缺、要求亦大不同。此時,要成功覓得工作絕不容易,部分待業者開始革新思維另尋出路,甚至跳出框框,開啟新模式。
如上月有民調關於本地青年對就業模式的看法,隨機訪問八百多名十八至三十四歲本澳居民,調查反映四成七人表示願意接受以非固定工作作為職業選擇,並覺得相對全職工作,當下興起的零工工作時間具靈活性、工作壓力較低、工作收入多勞多得。同時,針對互聯網時代的彈性就業模式,有五成六青年認為更願意從事由互聯網平台衍生出的零工崗位。
疫情發生近三年,不少人改變思維,不再故步自封於尋找對口工作,反而希望跳出傳統框架,尋找新的選擇和機會,如健身教練、收納師、縫紉手作人應運而生……可見新職位越來越多。
但如何保護、助力這些新職位、新品牌發展,政府不妨加大扶持創業人士,了解創業者面對的難題,透過講座、工作坊等方式,讓他們少走彎路,更要提倡及早註冊商標的重要性。
基於商業市場競爭,企業固要有差異化競爭力才能立於不敗之地,但更要保護自身創意乃至技術。政府提倡推動“澳門製造”,借力“澳門品牌”讓企業“走出去”擴大市場商機。惟市場龐大,競爭激烈,更易出現複製品,及早做好知識產權保護,百利而無一害。
再者,商標、專利申請除有保護企業作用外,亦可提升企業品牌影響力,獲認可的商標、專利反映其在市場競爭中有主動性,能保證產品在生產與銷售中,不會被惡意的市場競爭打壓,同時更容易累積口碑,令自身產品在宣傳推廣方面更靈活、容易打開新市場。
春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