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來大手筆投入
我科技發展一日千里
中國“嫦娥”、“天問”向宇宙深處進發,“奮鬥者”號“下五洋”,量子信息、幹細胞研究勇闖“無人區”,北斗全球系統全面建成,5G、高鐵、數字化技術點亮人們生活……
探索科創興國之路
世紀疫情和百年變局交織,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挑戰,如何引領科技發展成為各國面臨的難題。十年來,中國科技事業積極探索實踐出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創新發展新路徑,體現出中國的科技發展新思路,即堅持創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佔據核心地位,錨定高質量發展目標。
“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二○二一年一月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中國要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這是關係中國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也是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關鍵。
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在科技創新能力、整體效能、資源整合等方面長期存在短板。即便如此,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科技事業仍發生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變化”。
十年來,中國圍繞科技創新的重大問題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逐步形成系統理論體系。
十年來,中國出台了一系列關於科創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和具體任務。其中,《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二○二一——二○三五)》、《‘十四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是中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總體部署,確立了二○二○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二○三五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二○五○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的戰略目標。
大灣區成科創中心
十年來,中國科技投入大幅提高,全社會研發投入從二○一二年的一點○三萬億元增長到二○二一年的二點七九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百分之一點九一增長到百分之二點四四,居世界第二位。
十年來,中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高水平創新主體。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承擔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工作,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載體,中國高度重視區域創新建設,包括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三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以及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大灣區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此外,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近年來成為中國科創發展的一個鮮明特徵,備受關注。根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報告(二○二二年)顯示,這類被稱作“小巨人”的企業總量快速提升、主導產業更加聚焦,創新優勢進一步凸顯。
科技隊伍不斷壯大
十年來,中國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二○二一年中國研發人員總量預計為五百六十二萬人年,是二○一二年的一點七倍,穩居世界第一。中國基礎研究領域也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究團隊。二○二一年共一千○五十七人次(含港澳台地區)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數量連續三年位居世界第二。十年間,中國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克利夫蘭獎”、“維加獎”、“菲列茲獎”等一系列國際重要科技獎項。在納米限域催化、聚集誘導發光、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等領域湧現出一批由頂尖科學家領銜的優秀創新團隊。
在總結中國這十年的發展成效時,不難發現,中國的科技整體水平取得了大幅提升。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顯示,中國從二○一二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到二○二一年的第十二位,在全球創新版圖中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新的變化。據中國科技部副部長李萌今年五月的介紹,中國提出的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中部署的一百四十三項任務已經全面完成,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其中,載人航天、高速鐵路、北斗導航、國產大飛機等一批標誌性成果是國家重大戰略的有力支撐,新一代信息技術、綠色低碳等反映出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創新日益加快。
無論是科技“並跑”還是“領跑”,今天的中國不僅學習借鑒更多國際先進經驗,還向世界分享中國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務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用科技實現共贏共享。
如果說文化是人類的精神瑰寶,科技就是人類前行引擎。經過十年努力,從理念提出到具體執行,中國創造出一個個高科技成果,展現出的是具有新時代特點的中國科技事業整體佈局和發展態勢。可以預見,未來,中國的科技發展將“乘勢而上”,開放的大門也會越開越大,為世界貢獻更多“中國智慧”。在全人類追求美好生活、共同探索、相互協作中,中國將成為重要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