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解放軍“第一擊”定義
台軍有意“開戰”?
台灣防務部門負責人邱國正本月五日調整解放軍“第一擊”的定義後,十二日再進一步闡述,稱解放軍航空器飛入相關空域就算是“第一擊”,台軍會“接招”,若示警不理,就會“自我保護”,反擊開戰。但他又強調事態嚴重,因此台軍要慎戰。
邱國正五日在立法機構報告並接受民進黨民代羅致政質詢時表示,以往台灣對兩岸開戰的規定是大陸對台開火視為第一擊,但隨着情勢轉變,台軍方已將解放軍戰機或無人機進入“領空”,視為開戰的第一擊。
邱國正十二日接受國民黨民代江啟臣詢問時再次回應稱,台軍一開始會有預警及警告,先確定後,若不理會,就會自我保護,“既然有第一擊,之後就要接招了”。在被問及是否接下來就會開戰,他表示肯定,並稱“這樣事態就很嚴重,所以我們要慎戰。前陣子我們一直在壓抑、不輕易開槍,是有原因的。”
三級戰備改為兩級
依據台灣軍方戰備規定區分為三級︰第一級是承平時期“台軍經常戰備時期突發狀況處置”,第二級是臨戰的“戰備規定”,第三級是全面開戰“固安作戰計劃”。
邱國正調整“第一擊”的定義,變化在何處?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曲兆祥十二日受訪指出,台軍自蔣經國時期以來,實行“固守防衛”戰略已逾五十年。二○二○年九月,大陸明確表示不存在所謂的“海峽中線”,在民進黨當局的操作下,台軍將戰備三級區分明確化。而此次變更,實際上是將第一級正常狀態和第二級臨戰狀態合併,三分改為兩分,縮短了台軍攻擊與防衛的定義範疇。
“不發第一槍”未改
曲兆祥指出,儘管更改後航空器飛入“領空”即算“第一擊”,但若台軍判斷沒有攻擊意圖,為避免誤判,料還是不會直接攻擊,就如近期台灣方面判斷解放軍軍艦已進入十二海里範圍,因判斷軍艦只有示威施壓意圖,並未展開反擊。“台軍不發動第一槍的原則不會改變,但如何判定第一槍,是台軍在防守上的難題。”
邱國正在重新定義“第一擊”幾天後,又再進一步表明台軍會“接招”及“開戰”,這是否意味着已準備好與大陸作戰?
曲兆祥認為,兩岸之間軍力不對稱,台軍也並未加強戰備,邱國正此番表態應只是對民代說明接戰程序。此外,當前台灣島內民眾不安情緒躁動,民意不支持台海發生戰爭,軍方此時絕不會表態要發動戰爭。
兩次表態重點有別
事實上,邱國正在與大陸開戰的表態上一直十分審慎。華僑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克明十二日受訪表示,邱國正此時談“第一擊”的背景更值得深思。
陳克明指出,首先,當前台灣民眾不信任民進黨當局做出的“保衛台灣”保證,軍方亦承受很大壓力,因此出於政治需要,當局不能示弱;其次,邱國正五日提出“第一擊”定義更改的情境,是在綠營民代羅致政的質詢下,懷疑邱國正是中了綠營設下的圈套,被逼表態。十二日在面對江啟臣時,邱國正發言就出現差異,重點實際上在“反擊”後面的“慎戰”。
操弄“反中”為選舉
陳克明指,更關鍵的是,當前正逢台灣“九合一”選舉,選情較低迷,而民進黨在台北、桃園、新竹都選情膠着,在民進黨看來,打出慣用的“反中牌”,展現強硬態度,或許能刺激綠營的基本盤支持者,提高投票率,起到一定助選效果。
陳克明直言:“不論是台防務部門、台軍還是民進黨,其實都不敢開第一槍,但當前都不敢明說,會令其在政治上丟分。從選舉角度來看,‘第一擊’定義的變化,背後是民進黨當局的政治謀劃。”
(香港十二日電)
香港中通社記者 王豐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