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外漢 看舞蹈
尼修斯
中國哪個城市最多人學鋼琴?有人說是上海、泉州、宜昌、深圳,沒有正式的統計數字,無法比較,但全世界的鋼琴有八成是中國製造,年銷平均四十萬部,當中不少是內銷,還未計二手市場的買賣,可想而知,學習鋼琴的人實在不少。澳門的琴行、音樂中心林立,也因為不少家長希望小孩以音樂修好脾性。在三大表演藝術:音樂、舞蹈和戲劇中,音樂學生的人數一直名列前茅,但近年學習舞蹈的人如雨後春筍,特別是學街舞的人數急升,有超越帶着公主氣質的芭蕾舞之勢,學習中國舞的人也越來越多,從澳門的舞蹈教室數目倍升中,可見一斑;但反觀戲劇,除了政府的演藝學院之外,在坊間辦學者寥寥可數。有人認為因為音樂和舞蹈容易讓家長在親戚朋友面前揚威——孩子穿上漂亮的舞衣自轉幾圈,或者彈一段莫扎特,親戚會大拍手掌直呼天才;但小孩在親戚面前念一段哈姆雷特關於死亡的獨白,又或者演一段等待果陀的荒誕戲,他們可能會覺得這個小朋友是否有精神問題。這說法或許不無道理。又有人說現在的戲劇課程不夠吸引,名稱總是甚麼演技入門、戲劇歷史認識、後台管理等等,吸引不了人來,應該把課程細分為“周星馳演技學”、“古天樂普通話台詞班”、“奧斯卡影帝初班”、“即喊即笑進階班”等等,絕對吸客。
另一個原因,也可能跟“考級”有關,家長花錢帶小朋友去學音樂、舞蹈,都有評級,一年接一年,努力得個鋼琴八級、皇家芭蕾舞考級,一級一級考,學生的努力有實在回報,有國際認可,家長一張一張鈔票花錢也花得開心。但戲劇是沒有的。戲劇的指標很難釐定,怎樣才算是好戲?是否多幾滴眼淚便是三級,一個騰空單膝下跪再說海誓山盟的台詞便可升為四級?實在難以統一評定啊。
不過,有種舞蹈也是十分難評:當代舞。今天且不說戲劇而說舞蹈,因筆者上星期看完詩篇舞集主辦的“澳門當代舞展及交流平台”,說是平台,但它已有舞蹈節的格局。它源起自二○一三年在澳門城市藝穗節的“獨舞/雙人舞展”,之後獨立地連續舉辦了五屆,成為本澳原創當代舞的重要孵化台,將一些本地作品帶到國際交流,在二○一七年,舞展加入邀請亞洲及內地編舞,擴大成為澳門的當代舞發展中最重要的活動。今年的舞展由八名入選的本地編舞主打,包括劉沛麟、Albert Garcia、蕭嘉儀、莊詠琪、王桂敏、梁保昇、古雯欣及陳小芳,在香港著名舞蹈家楊春江及台灣新銳編舞陳逸恩指導下進行創作。而在交流方面,邀請了幾位內地青年編舞曾於粵港澳大灣區舞蹈周展演的作品,分別是來自廣州的編舞劉卿羽的《這是一個普羅塞斯》,以及來自海南的詹楊和符光鴻的《旋渦》。八位本地編舞的經驗、履歷都不盡相同,有些作品具大將之風,有些仍是青澀,有些得心應手,信手拈來,有些鬼馬好玩;並非每隻舞蹈都很精彩,但筆者看了所有舞作,以看整個舞蹈平台的角度來說,是一件很值得談論的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