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繫家國
聞一多寫《七子之歌》的時候,肯定研究過港澳的歷史:
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着我內心的靈魂。/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而寫到香港時,表述十分不同:
如今獰惡的海獅撲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噯着我的脂膏;/母親呀,我哭泣號啕,呼你不應。/母親呀,快讓我躲入你的懷抱!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澳門像一個迷途的小孩,時刻都等着母親的召喚回家。而香港卻像被奪走的骨肉,期待躲入生母的懷抱,免受欺凌。如果按百年前聞一多所言,香港更加需要避風港,更加渴望回歸祖國。港澳回歸前後的形勢發展,卻有點令人意外。深究其原因,港澳開埠的原因不同,英國和葡萄牙的殖民手法以及交還港澳行政管理權之前採取的措施也有差別,港澳沿用的法律體制、經濟社會發展水準和回歸的時點也不一樣。這一切,都會影響港澳居民對回歸祖國的情緒、態度和反應,左右回歸前後政治和社會走向和趨勢。
預料之中的是,澳門平穩回歸和特區順利發展。其中,不無前面所述的原因,但更為重要的是聞一多所說的“靈魂”兩個字。無論任何時刻,不忘自己的根與魂,與母親心心相印、休戚與共,堅守自己的民族認同和文化自信,才能產生精神的力量,不迷失自己的方向,歷盡艱難險阻。這是一種信念,不受時局的影響,不為利益所干擾。
正是有了這種堅定的信念,無論國家的興衰、民族的危難,澳門始終與祖國共呼吸、同命運,始終相信國家好、澳門好,始終認為無論大小都應該也可以為民族的振興盡一分力。
正是在此一邏輯思維中,澳門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角色和舞台,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發展空間。
心繫家國,是澳門在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也是澳門在國家未來發展戰略中為自己定位的不二法寶。心安神定,方向明確,我們就可以堅定地發掘自身的潛力,發揮自己的優勢,彰顯自己的價值,不僅尋求自己更好的發展,也為國家進步和民族復興貢獻力量。
吳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