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
人對未來的不安來自於未來的不確定性,如果世事都能如理性推斷般“順理成章”,那麼根本不會對未來感到恐懼。其實我們恐懼的不是未來,而是那未知的變化。不是有句俗語謂“計劃趕不上變化”麼?當變化使計劃完全落空,那意味着什麼?意味着輕則失敗,重則毀滅,此不可謂不恐怖也。
素來都不大理解後主為何對“春花秋月”那麼有感觸,自從故鄉從記憶中消逝,便越來越懂得這種傷感從何而來,那是從未知的變化而來。在故鄉幸幸福福地生活着,怎知道未來的消逝,後主要面對“幾曾識干戈”的震撼,我卻連干戈的震撼也沒有看到,就換來了一片悲涼!“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殊不知,千里時空之誤,吳門早滅了,也只好在夢裏嗅嗅故鄉芳草的清香罷了。
變化的最可怕之處,在於“桃花依舊,人面全非”,明明是客觀的環境沒有甚麼變化,迎面而來的人卻彷彿都是異邦人,都不能溝通了。你會明白縱然“鄉音無改”,人家卻是“相見不相識”,那種飽含天地間的孤獨,是何等的使人徬徨無依,無怪乎會有“獸狂顧以求群兮”之嘆了!天地悠悠,蓬萊何處覓?同道何處求?
有智者說“世上唯有變化才是永恆的”。變化是冰冷的是無情的,它不會照顧你的感受,更不會體諒你的困難,它只會在你痛苦的時候更進一步地折磨你,讓你流血的皮膚結上老繭,直到習慣為止。
歌詞有“知否世事常變,變幻原是永恆,此中波浪起跌,當然有幸有不幸”。誰有幸,誰不幸,不是我們說了算,而是上天說了算的,老子說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就是這個意思。而我更喜歡“太陽底下無新事”的溫暖,事實上,太陽終有冷卻的一天,緣起之際,亦註定了緣滅之期,其可奈何乎?
王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