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抗疫經驗 回應“靜止”時機
衛局:權衡利弊動態研判調整
【本報消息】澳門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昨邀請仁伯爵綜合醫院醫務主任戴華浩等嘉賓,總結今波抗疫工作。戴華浩表示,“六 · 一八”疫情累計四十四天,合共發現一千八百二十一人感染,佔本澳總人口百分之○點三,當中有百分之六十一點三為無症狀感染。他提到內地認為澳門的抗疫經驗值得借鏡。強調抗疫工作要上下一心,不斷總結,再按實際情況調整。
變異病毒控制困難
戴華浩、衛生局疾病預防及控制中心主任林松、傳新澳門協會副理事長甄慶悅、街總社會服務辦公室協調主任周遠恩出席節目。戴華浩表示,特區政府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防疫政策,堅持“動態清零”原則。今波疫情期間開展十四輪全民核檢及六次重點人群,合共採樣一千一百七十三萬人次,抗原快測上傳次數達二千一百八十七萬次,發現感染人數四百一十九人,佔感染者的百分之廿三。流調方面,為二點三萬人進行流調,封控三百○二個區域,共管控七萬九千人。感謝前線抗疫人員參與及社會配合,社會才能回復正常。
林松指出,Omicron變異病毒與過往變種病毒非常不同,其傳播速度及隱匿性強,內地一些城市仍然爆發當中,控制上都非常困難。澳門當時則採取不完全封城的“相對靜止”方式,最終達至清零目標。他感謝前線人員支持抗疫工作。
防控策略有讚有彈
甄慶悅表示,四十四天的抗疫時間給社會觀感漫長,更形容是“惡夢”,又指政府高層決策不清,表現不濟,全賴全澳居民、前線抗疫人員及義工等高度配合才能穩定疫情。認為政府在動態研判的同時,要有基本的防控策略及預案,形容政府“見步行步”、“頭痛醫頭”,防疫政策朝令夕改,令社會反感。當再出現疫情時,居民、中小企是希望能提前知道基本的預案及處理措施,及早做好準備。
首兩周成功遏井噴
有聽眾批評政府是次防疫不力,被問為何不在疫情開始便採取靜止?亦有聽眾希望政府有更好方法縮短疫情時間。戴華浩回應稱,在社會管治的角度而言,要權衡各方利弊,如對社會經濟、居民正常生活等影響力,以及防止次生傷害。又指通過核酸檢測、快測、隔離管控等措施,成功在最初兩周制止了疫情井噴式爆發,之後實施“相對靜止”,再清零。他不認同“政府防疫冇計劃”,早前設定的大規模新冠疫情應急處置預案,發揮很大作用,但“不能一本通書睇到老”,就如內地各省市都會因應各自實際情況調整,澳門都一樣要動態研判,因應不同疫情採取實際措施。
此外,周遠恩認為,疫情初期紅黃碼區訊息混亂,部分紅碼居民反映生活用品不足,建議政府思考如何更好支援長者和居民。以及優化快測的上載系統,更方便長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