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2版:新園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遊 蹤)漫步在多倫路
(如是我聞)選擇性保護
(二弦)“減少聚集” 在家看戲
(斷章寫義)“教育戲劇”給我的“教育”
(聲色點擊)感恩有你們 為我們負重前行
(古今亂炖)養胎閱讀的妙用
(杏林外史)呂蒙真的死於關公附體嗎?
(筆雯集)眉山豈獨有三蘇
(一路向南)預案 · 預算 · 預備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2 7月29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如是我聞)選擇性保護

波 本

選擇性保護

    “社會上還有那麼多正在受苦的人,還提倡保護動物?”

    提倡保護動物時,這類問題就像是系統自動回覆訊息一樣,帶着拒絕溝通的尖銳,橫在動物保護者面前。選擇為某類群體的權益發聲時,就必然是忽視其他生命嗎?

    提出這類問題的人,不見得真心關注“其他正在受苦的人”,只想透過舉出更受大眾同情的例子,以讓自己站在道德高地鄙視他人的“選擇性保護”。有人說,因為動物是動物,人是人。撇開把人與動物劃清界線的論調,那為甚麼當有人關心流浪漢、勞工和難民——同樣身為人的權益時,也會受到同樣質疑?而當關心老人和孤兒時,就很少人會轉而質疑為甚麼不去關心身心障礙人士。彷彿在社會裡被壓迫或邊緣化的生命,也劃分了“更值得被同情和保護”的等級。

    尤其,當某些群體被視為城市的“外來者”(外地移民、勞工、難民)或“不屬於城市”(無家者、流浪動物)的生命時,從一開始,他/牠們與“屬於城裡的人”就有了一條不可越界的心理界線。當人們稍微嗅到這些群體對自己的權益可能造成“威脅”,這些群體忽然就成了必須被驅逐的“入侵者”。

    誰都無法海納百川,我們可以承認自己的同情與保護必然有選擇性,只要不以此為藉口,漠視其他不被選擇的生命。回歸原點,無論人或動物,當我們為某類群體、甚至某一個生命發聲時,無關我們選擇了和為甚麼選擇替誰發聲,而是我們如何看待自己以外的生命,認知他者正在受苦,在這個充滿斷裂的世界裡與他者建立連結。

    甚至更簡單一點:在城市的一隅,我與一隻街貓相遇,牠蹭了我的腿,這一刻我看見了並與這個生命建立連結,因而選擇了給牠一個罐頭,或者更多。

    波    本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