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監獄的變遷
本澳監獄的歷史可追溯至數百年前,最初設在“議事亭”內,即現時的市政署大樓。“議事亭”本是明、清官員與居澳葡人議事的地方,設置監牢用以囚禁罪犯,可謂順理成章;亦因監獄之故,鄰近的東方斜巷原本稱為“監牢斜巷”,至一九四五年,位於該巷的東方戲院開業,街道才被易名為“東方斜巷”。
隨着時代發展,人口不斷增加,犯罪率上升。一九一二年,澳葡政府在賈伯樂提督街與鏡湖馬路交界處的紅毛山頂興建“中央監獄”。其外形彷如南歐古堡,樓高兩層,外圍高牆,四角建有哨崗,戒備森嚴,令人望而生畏。
越獄事件不時發生
“中央監獄”初建及啟用之時,所處地段十分荒涼,附近知名的建築只有鏡湖醫院及消防總局。
直至上世紀五十年代,該區迅速發展,民居迭起,“中央監獄”才變成位於市中心監獄,因此被稱為“市牢”。
惟被民居包圍的“市牢”卻不時發生越獄事件,牢房裡的囚犯更經常隔着鐵窗向街吵鬧、叫囂,甚至對途經的女性出言挑逗、吹口哨,路人視這裡為畏途;再加上“囚滿為患”,澳葡政府便決意另起監獄。“市牢”最終拆建成今日的栢威大廈,從此成為歷史名詞。
一九九○年五月十八日,“路環監獄”建成啟用後,澳葡政府將“市牢”及路環青年監獄的囚犯遷入,路環監獄便一直沿用至今。特區政府目前亦正興建九澳新監獄,致力協助服刑人士重新投入社會,重建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