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除障礙 鋪平電商路
疫情的不確定性,經常讓計劃趕不上變化。本月初珠澳通關恢復七天核檢有效,客量漸見起色,各業正摩拳擦掌迎接暑假檔期之際,新一波疫情襲來,旅客幾近絕跡。中小企擔心暑假檔期隨時幻滅,“
最後一公里”變得“這麼近那麼遠”。
今波疫情迅猛,陽性個案持續增加,能否短時間內撲滅成疑,更動搖不少苟延殘喘中小企的經營信心。儘管政府即時宣佈推出總值一百億針對企業及特定人群的七項經援措施,但要落實仍需經過行政程序,因此措施只算是“定心丸”,未能起到救急作用。由於疫情影響未見盡頭,企業求存,最終須提高抗疫應對能力。
疫情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尤其抗疫時期居民盡量減少外出,網購成為補充生活用品、釋放消費意慾的好工具。如在內地的電商市場近年火速發展,更衍生直播帶貨行業助推一把。
直播帶貨的特色,除了透過主播的介紹,增加商品被“種草”的機會。更多時候經主播點石成金,加上在直播間下單獨享的優惠價格,很多商品被秒搶空,不少銷量神話由此而來。
觀乎澳門,雖然政府積極推動中小企進駐內地電商平台,以助拓展更廣闊市場。但參與其中的卻為數不多,一來進駐內地電商平台門檻不低,二來受貨物通關掣肘,令企業裹足不前。
不少內地消費者對具有澳門特色尤其“澳門製造”的商品饒有興趣。如政府過往率領本地中小企到內地參展時,手信餅食等“澳門製造”的商品,往往成為熱捧對象,展區被擠得水泄不通,說明“澳門製造”可給予消費者信心保證,進軍內地市場有發展空間。奈何如今通關政策下,食品通關還受到一定限制。加上物流轉折,如一些食用期限較短的商品,根本難以上架電商平台,削弱本地中小企參與電商的意慾。
政府積極助力中小企觸網拓展線上業務,並宜與內地相關部門商討貨物檢驗的互認機制,剔除物流運送的障礙,為中小企參與電商鋪平道路。
春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