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歸其位必盡其用
外在良好的秩序,可以遠離匆忙與焦慮,得到和諧與寧靜;外在的良好秩序,可以解放時間與空間,節省金錢與精力。因此,建立一個有條不紊、層次分明的外在秩序,定能擁有一顆輕鬆自在的內心。
良好的秩序需要具備三個重要因素:做出選擇、建立秩序、養成習慣。有的人是持久型的清理者,有的人是爆發型的清理者。持久型的人節奏稍慢,習慣循序漸進,按部就班;爆發型的人步伐較快,喜歡大張旗鼓,一蹴而就。無論哪種方式,快也好,慢也罷,只要終結拖延,即刻動手清理,也就邁開了建立秩序的第一步。
若想建立秩序,先要判定物品是捨棄還是留下。如果遇到“不需要、不喜歡、不使用”的物品,不是要整理,而是要捨棄,正所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因此,“有需要、正喜歡、在使用”的物品,才值得去“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如果決定要留下某些物品,就要進一步去判定這些物品的用途,從而歸其位盡其職。清理的過程中,不要追求極簡,而要追求有序。因為盲目地奉行極簡主義,往往會事與願違,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極簡主義所主張的狀態。對有些人而言,極簡會帶來輕鬆自在,恬靜平和的體驗;對有些人來說,極簡會產生縛手縛腳、單調沉悶的感受。既不要多餘,更不要不足。要麼物盡其用,要麼棄而不用。
千頭萬緒,不知如何整理的時候,用旁觀者的思維來審視工作和生活的秩序,不失為一個極好的切入點。評判一個空間是有序、還是無序,是輕鬆自在、還是煩躁不安,真可謂頗費心思,難以定奪。為何人們往往無法理出頭緒,其實就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面對雜亂無章的景象,而又實在是不知所措,無從下手的時候,書中給出了一個頗為有效的建議:不妨給空間拍攝照片,透過觀察照片,試着以一種超然物外的眼光,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審視生活和工作的空間,那麼在準備清理之前,定然能獲得一個條理清晰,脈絡分明的思路。
建立秩序,可以騰出空間,讓環境變得更加愜意舒適,更重要的是可以節省時間。為何人們總是無法擺脫尋尋覓覓的困擾,就是因為物品太多,所謂“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物’卻在燈火闌珊處”,可見找到了卻並沒有帶來喜悅,而是帶來無限的落寞與惆悵。在一片混亂龐雜中,一則消耗時間和精力;二則讓人的心情變得愈來愈心浮氣躁。若是妥善地歸納,則所用的物品能輕易的找到,自然就發揮了物品應有的價值。
縱觀全書,不難發現,最具挑戰的其實不是建立秩序,而是要養成保持秩序的習慣,因為人總是很容易懈怠,所以需要毅力和恆心來保持秩序。時時在意,處處留心,堅持不懈,鍥而不捨,方能造就良好的秩序,從而讓生活和工作遠離雜亂無章、混雜不堪的處境。
林龍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