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抑油價 為民紓壓
疫情持續困擾全球,經濟未見起色,與工商各業、普羅大眾都有密切關係的油價更屢創新高。油價高企,除增加運輸成本影響物價,不少車主亦深感油價不斷上升的壓力,運輸業者更首當其衝,徒嘆奈何。
今年以來,受地緣政治衝突,疊加疫情反覆等因素影響,國際油價持續高企,各地飽受燃料價格急升的衝擊。以本澳車用油品為例,過去一年來升幅超過四分之一,近日再創新高,每公升無鉛汽油平均價格逾十四點五元。內地油價同樣高處未算高,“95”無鉛汽油零售價已進入“十元時代“,香港無鉛汽油每公升更已升至逾廿三點五元。未來一段時間,油價料將維持較高水平,普羅大眾或可減少用車以對抗“油魔”,但靠車搵食的運輸業界只能“硬食”。
油價上升,部分行業本可透過加價或收取“燃油附加費”轉移燃油成本。但疫下經濟不景,社會上下共度時艱,想方設法慳錢,加價或收取附加費未見其利先見其害,影響更大。
平情而論,疫下當局對運輸業界有所體諒,已採取一系列支援措施。但油價高企直接影響業界收入,當局是否可考慮仿效鄰埠向運輸業界提供燃料補貼,以減輕業界經營壓力。這亦可緩解其他相關行業的經營壓力,對平穩整體物價水平有支援作用。
社會長期抱怨油價“加快減慢”、“加多減少”,但官方多次解畫則有不一樣的答案。當局有必要將各類燃料定價機制更公開向公眾說明,用數據說話。針對油價不斷上升,全球各國都採取不同手段以減輕對民眾的影響,有能力者會增加戰略儲備,又或採取相應補貼,盡可能減低油價。有國家甚至因應目前形勢,祭出針對燃料企業的“臨時暴利稅”,將有關稅款用作支援民眾的能源開支。
本澳屬微型經濟體,根本無法透過增加戰略儲備的手段作為平抑油價的手段,但是否只能“躺平”?在此非常時期,當局須以果敢手段,與燃料業界一同努力,盡力管控燃料價格升幅,減輕普羅大眾的生活壓力。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