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合力關注青少身心健康
政府與教育、社服團體和高等院校代表組成的工作小組,將於月內協助本澳中、小學建立“校園身心健康工作小組”,並在新學年逐步推行健康教育補充素材,以集合社會更多力量關注青少年身心健康。
近年青少年情緒問題浮現,有青年社服團體發現部分個案至嚴重程度才求助。加上情緒問題低齡化,長期遇到壓力不懂得調適,不僅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更可能引發嚴重偏差或自殘等行為。心理治療團體也發現,求助個案中近半曾有自殺或自殘經歷,不少涉及未成年人,最小年僅八歲。
少年兒童自殺問題讓人揪心,保護及照顧孩子的身心健康是一種義務和責任,也是他們長大成人、邁向獨立的重要關鍵。究竟青少年生活、學習上有哪些困難和壓力累積到要以自殘,甚至自殺去宣洩,是社會、學校和家長需要共同思考和應對的問題。學校是青少年日常接觸最多的平台,要提升青少年對精神疾病的認識,學校課程不可或缺,要教導學生正確認知及面對精神疾病。人人都會遇上不開心、不順心,以及情緒低落的時候,要引導青少年正向思考,積極求助,不要讓自己長時間處於困擾和不開心之中。
教師培訓與家長角色亦相當重要。要留意青少年的情緒,了解他們出現反叛、違規行為及自我形象低落的原因,從而評估及識別有精神健康問題的學生,及早發現,早療早治。家長要多關心、多聆聽,通過簡單的支持和不帶批判的聆聽,減輕青少年的負面情緒,消除自殺意念。
健康生活除了情緒問題,離不開健康的生活習慣。但智能手機普及的今天,坐車、行街、吃飯、甚至睡覺也玩手機,是許多青少年的寫照。長時間玩手機會令人出現生理和心理的多種不適,如近視、注意力分散、浮躁、社交能力下降等。靑少年心智未成熟、自控能力差,家長更擔心他們上癮。但嚴厲阻止,定影響親子關係。如何培養青少年建立健康生活習慣、規律的作息,相信也是社會、家長與學校需要共同努力的工作。
夏 耘